你喝的是中國製啤酒嗎?知名品牌全上榜「中國補貼數十億」大量銷臺

▲由在地釀酒業者共同成立的「臺灣釀酒商協會」,近期正式向政府提出啓動反傾銷調查申請,協會理事長曾煥昌強調,「針對中國進口啤酒提出調查,是合乎WTO框架下的正當手段,反傾銷並非保護主義,而是爲了恢復市場公平。」(圖/記者周宸亙攝,下同)

記者萬玟伶/臺北報導

炎炎夏日,下班後開瓶沁涼的啤酒慰勞自己,是不少上班族的小確幸。然而多數臺灣消費者尚未意識到,超商或熱炒店常見的麒麟Bar BEER、百威、雪山啤酒甚至是可樂娜,實際生產地早已轉移至中國,並在獲得中國政府數十億元補貼後大量傾銷來臺,形成嚴重的價格不對等競爭,如今臺灣人每喝三罐啤酒,預計就有一罐的收入流向福建稅收,對臺灣在地釀酒產業及數以萬計家庭的生計造成沉重打擊。

由六大在地釀酒業者共同成立的「臺灣釀酒商協會」,近期已正式向政府提出啓動反傾銷調查申請,期望透過政策修正,迴歸公平市場競爭。協會理事長曾煥昌強調,「針對中國進口啤酒提出調查,是合乎WTO框架下的正當手段,反傾銷並非保護主義,而是爲了恢復市場公平。」他以雲林毛巾產業爲例,「過去臺灣毛巾產業就是靠反傾銷才得以存活並轉型,如今臺灣啤酒產業也面臨相同命運。」

中國「上億補助」壓低啤酒價格+助攻行銷成本不公平競爭排擠臺灣與國際品牌協會根據公開財報資料表示,中國政府自2021年至2023年,對百威、雪山等品牌分別提供數十億元補貼,使其能以遠低於市場成本的價格輸出臺灣。不僅經銷利潤倍增、價格競爭力大幅提升,同時也更有餘裕推出頻繁的促銷活動,包括大幅折扣、送贈品與大規模的廣告操作。

「臺灣在地的大品牌一年做六、七檔促銷已是極限,這些品牌卻能每個月都有新活動,經銷商自然選擇大量進貨並推廣這些中國製啤酒。」由於啤酒產品之間的口感差異不若威士忌等烈酒明顯,價格與促銷往往成爲消費者選擇的主要依據。協會擔憂,若情勢持續下去,不僅臺灣在地品牌將逐步喪失通路與曝光優勢,其他產地來自日韓歐美的國際啤酒也會受到排擠,對於熱愛嚐鮮不同產地啤酒的消費者來說,也是弊大於利。

根據協會統計,中國製啤酒市佔率從2015年的8%,到今年第一季已突破36%,在進口啤酒中更佔77%。對比臺灣本土啤酒市佔率已跌破五成、僅佔47%,「如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最快在今年底就會出現死亡交叉。」曾煥昌強調,「這不是正常的貿易競爭,此舉也並非針對中國,假設今天是其他國家低價傾銷啤酒到臺灣,我們一樣會提出反傾銷控訴。」

中國「技術性阻擋」臺灣啤酒出口 貿易逆差達1,165倍除了傾銷行爲與補貼競爭外,曾煥昌也指出,自2022年起中國便以註冊不完整爲由,拒絕多家臺灣酒廠輸入申請,同步拉大雙邊啤酒貿易逆差。據協會統計,2023年中國製啤酒賺走臺灣市場35億元,反觀臺灣對中出口僅300萬元,貿易逆差高達1,165倍,形成極端失衡的貿易現象。

稅制不公衝擊在地製造 協會籲調降原料關稅協會亦指出,類似情況在韓國、日本等國也早有前例。「但韓國在2019年起就開始調整稅率,協助業者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目前韓國的進口啤酒已從2019年的31.5%下降至2023年的20.9%,成效顯著。」

曾煥昌表示,臺灣的政策其實對進口啤酒非常友善,「在現行關稅制度下,進口啤酒可享有零關稅待遇,但本土釀酒業者必須進口的釀造原料『麥芽』與『啤酒花』,卻仍需繳納一定比例的關稅,其實進口這兩項原料並不會傷害在地產業,因此希望能適度調降相關稅率,不僅有助於本土釀酒業降低生產成本,更能提升臺灣自有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鼓勵在地投資與產業升級。」

強化產地標示 還給消費者「知的權利」除了恢復市場公平,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是協會主張之一。協會觀察顯示,多數民衆對啤酒產地認知有限,加上部分品牌刻意透過包裝或行銷營造「在地感」,如在瓶身印有「臺灣在地特色插畫」或標榜「美國知名啤酒」,但「產地中國」的資訊卻隱晦不清,容易誤導消費者、忽視正確資訊。「消費者有權知道手中拿的啤酒到底來自哪裡。我們並非是要全面抵制中國製啤酒,而是希望讓市場機制迴歸公平,資訊透明就是最基本的一步。」

財政部近期已頒佈新規,自明年1月1日起,進口啤酒若使用與產地無關的包裝字樣,則須以同等大小標示實際產地。此舉也獲得協會肯定,認爲能提升市場透明度,幫助消費者做出知情選擇。

打造公平環境 讓在地釀酒產業穩健發展根據協會統計,協會成員每年啤酒總產值逾350億元,「臺灣啤酒產業涉及農業、物流、回收、環保等整體產業鏈,稍有波動就會影響逾三萬個家庭生計。」加上近年臺灣在地產業積極進行碳中和轉型,呼應國際淨零趨勢,以臺灣菸酒公司來說,在10多年前便已建立起嚴謹的回收制度,肩負起環境責任。荷蘭公司海尼根近年也選在臺灣設廠生產,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之餘也並推動永續製程,曾煥昌指出,「若中國製啤酒持續傾銷、壓低售價,未來想在臺灣投資設廠的外資也會因此卻步。」

隨着中國啤酒來源與市場策略逐漸被揭露,協會也觀察到許多民衆開始關注產地與製程。「不少人看到相關報導才驚覺,自己喝了多年的啤酒竟然是中國製。」協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倡議,盼能與政府、消費者攜手,爲臺灣啤酒市場找回公平競爭的環境。

▼曾煥昌盼能與政府、消費者攜手,爲臺灣啤酒市場找回公平競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