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不是你朋友!AI變聲冒名又盜帳 從人的信任開始騙
記者陳詩璧/臺北報導
當AI社會來臨,詐騙集團也跟着訓練AI,近期出現的假徵配音員之外,還有名主持人陳斐娟也克隆聲音,製成詐騙影片,招募民衆進LINE羣組。前主播劉姿麟的父親也接到跟女兒聲音極像的詐騙電話,當你的親友不是你親友,人人都可能接觸到詐騙。反詐騙聯盟提到,誰都可能被詐騙,還沒遇到,很可能只是還沒有適合你的「劇本」而已,《ETtoday新聞雲》找來名人、里長、被害人、165、資安達人到曾經當過車手的少年來探討AI詐騙時代來臨,身邊處處都有詐騙陷阱,民衆該如何因應。
2024年春天的一個平凡上午,82歲的退休教授劉先生接到一通電話,來電者聲音沙啞但熟悉,自稱是他的女兒——前電視臺主播劉姿麟:「爸爸,我是姿麟啦,我手機在路上掉了被車子輾過,手機壞了,沒辦法打電話,這是我新號碼。」
這通15分鐘的電話,差一點讓他損失34萬元。
從傳統的電話騙術、假交友訊息、釣魚簡訊到今天的「聲音克隆」、「deepfake 視訊」與「劇本式操控」,詐騙技術正經歷一場AI驅動的質變。一場看似偶發的詐騙事件,實際上揭露了AI時代底下,我們每一個人的聲音、照片、網路足跡,都可能成爲詐騙產業的素材原料。
AI「劇本化」詐騙崛起:騙的不是錢,是你整個人設
資安專家指出,AI不只生成詐騙郵件、釣魚簡訊,如今已能模擬人聲、仿冒臉部表情,並套上劇本模組,製造「專屬於你」的詐騙情境。
「詐騙集團現在會先用AI構思劇本,再生成話術內容、設計假帳號、投放訊息,連聲音、視訊都能用AI複製。」165反詐騙專線秘書莊明雄博士指出,這讓詐騙變得更難以分辨,也更有「人味」。
趨勢科技行銷部資深經理朱芳薇補充,目前網路上充斥大量AI產製的詐騙文宣,不僅圖片細緻、話術精準,甚至連人物肖像都可變造。「從投資詐騙、求職陷阱,到社羣假冒名人帳號,AI都是他們的工具箱。」
▲前主播劉姿麟父親接到一通電話,聲音跟女兒很像,打來表示因欠廠商34萬,要像父親借錢,實際上劉姿麟根本沒有打這通電話,也沒有欠廠商錢,對方是詐騙集團。(圖/劉姿麟提供)
劉姿麟父親險遭詐:AI聲音複製,精準還原女兒語氣
這場詐騙從聲音開始,也從聲音露餡。
當日上午11點,劉家電話響起,外傭接起後聽到劉姿麟的聲音。「姐姐的聲音怎麼比較沙啞?」她事後回憶,「真的不容易分出來是本人。」劉爸爸也差點信以爲真。
這名「假劉姿麟」聲稱手機壞了,換新號碼,要求劉爸爸保存,並叮嚀不要聯繫女婿。幾小時後,詐騙集團發動第二波攻勢,教爸爸加新的LINE帳號,說積欠廠商貨款急需34萬元,要他去銀行領現金,並會派人到府取款。還同時叮嚀爸爸「不要跟我老公說,好嗎?」
詐騙劇本安排得極精準:一開始先以幾乎完美複製的聲音建立信任,接着強調「保密」,切斷其他親友的核實管道,最後引導提款,避免留下數位轉帳紀錄。
幸好劉爸爸警覺性高,並未立刻照辦。他主動聯繫女婿,隔天詢問劉姿麟,發現一切是騙局。再向警方查證,發現詐騙者留的號碼早已列爲「警示名單」。
「我後來才知道,他們可能是從我上電視的片段擷取聲音,再用AI變造的,」劉姿麟事後分析過程,詐團連她的個資都知道,「真的太驚人了!」
從「假女兒」到「假劉德華」:AI詐騙全面升級
AI技術正讓詐騙「擴張維度」。
2024年新北市曾發生一件轟動全臺的事件。一名女子在社羣平臺上收到「劉德華」的私訊,對方聲音與長相皆與本人相似,甚至能進行視訊互動。這位「劉德華」聲稱投資急需資金,最終成功騙取女子260萬元。事後查證,整段視訊皆爲Deepfake變臉技術製成。
「這些詐騙影片的品質,不是一般人能用手機App就做出來的,背後很可能是組織化操作、甚至跨國團隊。」資安專家提醒,這些技術門檻正在快速降低,而辨識的難度卻日益升高。
「徵配音員」也能騙:聲音素材成爲新型武器
更令人震驚的是,詐騙者甚至開始「主動蒐集聲音」來造局。
近期出現一種以「招聘配音員」爲名的詐騙。應徵者被要求錄製多段語音樣本,並提交履歷與銀行帳戶資料。詐騙者會先假借「錄取成功」之名,取得完整聲音樣本,接着用AI技術合成語音,對應徵者的家人進行聲音詐騙。
反詐騙聯盟板主陳安迪指出,這類詐騙操作手法更進一步將受害者變成「人頭帳戶」持有人,用於其他詐騙洗錢用途。「聲音被複制、帳戶被濫用,一個單純的應徵行爲,可能讓你同時成爲受害者與幫兇。」
▲詐騙集團拿名主持人陳斐娟的節目片段,克隆她的聲音,產出一段假召募LINE羣組的影片,這段影片在檢舉過後,已被FB下架該帳號。(圖/翻攝自Facebook)
知名主持人陳斐娟近日也遭詐騙集團冒名「完全使用」,對方以AI聲音克隆技術,擷取她主持節目的畫面與聲音,搭配自制字幕,生成一支詐騙廣告影片。影片中的「陳斐娟」語氣親切,邀請網友加入她的投資羣組,甚至強調:「阿娟的羣組裡沒人退團,每天早上九點準時提供三檔當衝標的。」但仔細看,影片的聲音和嘴形無法對上,仍有很多破綻。而該假陳斐娟帳號在民衆檢舉過後,已被下架,影片也消失了。
臺灣近年雖不斷推動資安教育與反詐宣導,但面對AI技術導入詐騙流程,「防詐成本」與「辨識難度」已大幅提高。受害者不再是疏忽,而是因爲「詐騙劇本」早已精準設計、步步爲營。
「我們正面對一場結構性挑戰,AI不只是工具,它改變的是詐騙的規模、速度與信任的建立方式,」莊明雄博士說。
劉姿麟在訪談最後感慨地說:「我爸爸是大學教授退休、很謹慎的那種人。但連他都差點被騙」,未來可能沒有誰可以倖免。
詐騙劇本按人設調整 人人都是詐騙鎖定目標
「沒遇到詐騙,或是還沒被騙的,只是還沒遇到『適合你的劇本』。」反詐騙聯盟板主陳安迪說。
在生成式AI普及的年代,詐騙不再只是訊息亂槍打鳥式地傳播。相反地,它變得有劇情、有角色、有邏輯,有針對你生活輪廓的「精準設計」。它懂你的語氣、你的社羣網絡、你的親人關係,甚至連你會在哪裡動搖都算得出來。
而這樣的詐騙模式,正襲擊我們的日常。
社區志工也成受害者 面交後見「投資歸零」才清醒
▲萬華全德里里長趙素美宣導防詐,出發前發生臉書出現冒名假帳號,她和先生林奐志趕緊教志工如何檢舉。(圖/記者林挺弘攝)
2025年初,採訪團隊到臺北市萬華區全德里,採訪里長趙素美。就在準備隨她與志工出門繞行宣導防詐時,趙素美先生林奐志突然大喊「你的臉書有個『假帳號』在加我好友。」
她打開手機一看,確實發現一個與自己姓名相同的臉書帳號,好友數超過百人,對方正在以她的名義主動加人。「很明顯是用里長名義想取得里民信任」,這個假帳號明顯是要利用裡內長期建立的信任感,她本人立即請志工檢舉假帳號並刪除對方好友。
趙素美不只一次在社區阻擋詐騙,令她震撼的,是她團隊內志工,也差點掉進詐騙陷阱。
那天她注意到這位志工神情不對勁,主動詢問後,志工開口向她借500萬元。「他說,這段時間用投資App已經賺上千萬。」對方拿出手機展示App的獲利紀錄,並直言:「妳如果不借,是妳擋我財路。」
見對方堅信不移,趙素美試圖勸說:「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有這麼大一個獲利。」沒想到,原本溫和乖巧的人,在詐騙攻勢下,性情大變,對質疑意見極端反感、情緒激動,甚至對她發怒。雙方談了6小時,里長最後找來萬華分局東園街派出所員警協助。
警方建議志工與車手當面交付現金,這時,志工仍難以相信。直到警方當場逮人,志工看到App上的資金數字瞬間歸零,他才接受「被詐騙」的事實。
「他被操弄得太深,連自己都分不清是誰了。」趙素美語重心長說:「詐騙手段一直更新,造成我們來不及追。」這也是現在詐騙最恐怖的地方:不是靠技術,而是靠操控情緒與信任。詐騙集團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爲他們懂人性、懂人設、懂如何抓住你最脆弱的那一點。
她呼籲,大家要多關懷周遭人,如果遇到要立即處理,個性要保持冷靜,不要貿然地把錢匯出去,因爲現在轉帳太容易。
▲趙素美跟志工常定期在轄區巡邏,遇見里民主動打招呼,聊聊近況,順便宣導防詐騙。(圖/記者林挺弘攝)
情緒操控纔是詐騙核心 小心人際間的「信任崩解」
萬華分局東園街派出所副所長陳名位提到,以他們轄區所接觸到的詐騙案件目前以投資詐騙居多,其次是網購,再來是交友詐騙,這三項是目前最大宗。
「我們定期與里長合作,就是因爲他們在社區的信任度高,能迅速辨識異常情況並通報。」他強調,防詐與其說是「刑事預防」,更像是「社會維繫」:透過人與人的連結,阻止信任被外人奪走。
他們會不定期分享最新詐騙資訊給同仁,並與地方里長合作,使防詐宣導能更深入社區、有效傳達。原因在於,里長長期耕耘於里民之間的社區活動,擁有高度信任感;若有里長協助推動打詐行動,更容易取得被害人信任,進而促進溝通與防止受騙。想方設法從源頭介入,與其說是「刑事預防」,更像是「社會維繫」:透過人與人的連結,阻止信任被外人奪走。
詐騙損失破百億 數據揭露臺灣被攻陷的真實畫面
根據打詐儀表板統計,自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爲止,從受理報案件數統計,最多的詐騙類型依序爲:假投資、網路購物、假買家騙賣家、假中獎、假交友(投資詐財)。僅2024年8月曾出現「色情應召詐騙」短暫上升的特殊現象。其中,假投資類詐騙不僅件數最多,也是財損金額累積最多的一類。
而從詐騙財損統計,從2017年到2023年,臺灣詐騙財損年年攀升。2024年因刑案統計改革,揭露資料更加透明,從2024年9月至12月,詐騙總損失已突破490億元。
▲2024年因刑案統計改革,揭露資料更加透明,2024年9月至12月,詐騙總損失已突破490億元。(圖/記者陳詩璧制)「零信任」不是冷漠,而是自保之道
雲端身分安全認證服務業者 Keypasco 市場營運副總劉彥伯指出,對抗詐騙的首要原則,不是辨識話術真假,而是建立「零信任」的基本態度。
所謂「零信任」,是指對所有資訊預設爲不可信,必須經過層層驗證後才予以接受。當民衆具備這樣的思維模式,就能在制度性的防護下,有效降低受騙風險。
劉彥伯舉例,在疫情期間,不論是否確診,進入超商或任何室內空間時,都會被要求測量體溫,以排除潛在風險。這正是「零信任」的具體體現:不是懷疑特定對象,而是對每一位進入者都一視同仁地驗證。
他進一步指出,詐騙集團對人性弱點了若指掌,擅長操弄情感操控(PUA),能針對人們的貪婪、好奇心助人傾向等心理弱點,設計出不同教戰守則。一旦缺乏警覺與防線,往往就容易落入陷阱,所以,如果沒有零信任的心態,就很容易一步步被帶進情境、無法自拔。
▲Keypasco市場營運副總劉彥伯指出,即使AI變臉技術愈來愈擬真,仍存在部分可辨識的破綻。(圖/記者陳詩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