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故宮…故宮國父銅像 背後藏臺海危機中的臺法外交秘史

故宮北院入口大廳有一座國父孫中山銅像,是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故宮在外雙溪落腳的重要象徵,背後隱藏了一段臺法交流的秘辛。記者陳宛茜/攝影

故宮北院入口大廳有一座國父孫中山銅像,是1965年11月12日故宮北院開幕的重要象徵。開幕那一天正是國父百年誕辰,故宮特意選擇在這一天開幕,並將館廈定名「中山博物院」。開幕典禮上,一座翻造自南京中山陵國父大理石像的銅像由國父之子孫科揭幕。當時兩岸已分裂又互不往來,如何複製中山陵國父雕像?故宮院長蕭宗煌曾在1990年代駐法6年,透露這段隱藏在故宮國父銅像背後的臺法交流秘史。

國父安葬於南京中山陵。1928年中山陵透過國際競圖,邀得法國雕塑家朗杜斯基(Paul Landowski)爲國父製作大理石雕像,從巴黎運送至南京。而朗杜斯基先以二分之一比例做了一個石膏定稿雕像,存放於法國博物館。故宮北院成立時,朗杜斯基已經謝世四年,故宮在朗杜斯基兒子的協助下,以青銅翻鑄了收藏在巴黎的這個雕像,從巴黎運送到臺灣。

國父銅像底座寫着朗杜斯基哲嗣代父翻鑄銅像的這段歷史,但故事還沒完。30年後,朗杜斯基的兒子Marcel Landowski已成爲法國學術界最高榮譽法蘭西學院的院長。他因爲父親跟中華民國的這段緣分,院長任內受巴文中心首任主任趙克明之邀赴臺,和文建會展開交流。返法後和法蘭西學院終身秘書、前法國總理麥斯邁(Pierre Messmer),一起在臺海危機期間推動臺法文化獎。

麥斯邁和臺灣也有特殊的緣分。麥斯邁參與越戰時遭越共俘虜,在稻田竄逃時,一支準備來到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救了他,麥斯邁還一路跟着軍隊到了香港。返回法國後,麥斯邁終生惦記這支救助他的國民黨軍隊,與臺灣有着深刻的情感聯繫。臺海危機時,他希望創辦一個獎項凸顯臺灣與歐洲關係的重要性;加上法蘭西學院院長Marcel Landowski也因父親和故宮的淵源,也相當支持臺灣。法蘭西學院和文建會合作的臺法文化獎1996年正式成立,迄今不曾中斷。

臺法文化獎固定每年頒獎,在法國的最高學術殿堂法蘭西學院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藉着每年頒發對臺法文化交流着有功績的學者或藝術家,讓臺灣的文建會主委/文化部部長赴法蘭西學院頒獎,與法國政界及學術界重量級人士認識,尤其是安排拜會法國文化部長。此外,臺法文化獎也透過文化讓歐洲人認識臺灣。

臺法文化獎固定每年頒獎,在法國的最高學術殿堂法蘭西學院舉行盛大的頒獎典禮。藉着每年頒發對臺法文化交流着有功績的學者或藝術家,讓臺灣的文建會主委/文化部部長赴法蘭西學院頒獎,與法國政界及學術界重量級人士認識。圖爲文化部長李遠(右)參加臺法文化獎頒獎典禮。記者陳宛茜/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