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便宜嗎?」別聽客戶殺價就傻眼 最低價方案不是最終目的

文/高橋浩一 圖/大是文化、達志示意圖

客戶問:能再便宜一點嗎

我過去擔任研討會講師時,總是在課程一開始先詢問參加者遇到哪些問題。其中,最常出現的煩惱是:客戶殺價或談判價格。

例如以下情景:

業務:「本次提案是綜合您及貴公司各方面的需求,所規畫的最佳方案,相信一定可以帶來顯著的效益。希望能有合作的機會!」客戶:「方案看起來很不錯,但價格有點高,有商量的空間嗎?」業務:「價格的確高了一些,但這是針對貴公司的需求,量身打造的最佳方案。」客戶:「但老實說,有其他公司的提案更便宜。」業務:「若要解決貴公司提出的課題,需要一定的品質⋯⋯。」客戶:「你說的我都明白,但報價真的沒有商量空間嗎?」

對業務員而言,費盡心思的提案只因價格而被否決,心裡肯定非常難受。而這正是本章要探討的主題。

爲什麼客戶老是問能不能再便宜一點?難道他們不在意因此犧牲品質?其實,客戶的真實想法是: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標準判斷價格合不合理。

當客戶對商品或服務沒有明確的評估標準時,就會把重點放在價格上,因此對成本特別嚴苛。換句話說,只要能找到價格以外的考量因素,即使報價稍高,他們也能說服自己這筆交易是合理的。

因此,當客戶提出降價要求時,便認爲他們最終只會看價格決定是否合作,這樣的想法其實並不正確。

只看報價就決定的客戶不到3%

我們在針對1萬名客戶的調查中詢問受訪者,在考慮採購專案時,會多深入的閱讀提案書?

調查結果顯示,有2.9%的客戶幾乎不看提案內容,只在意最終報價。另外,將近八成的受訪者會花時間閱讀提案書。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客戶並非單純以價格作爲採購評估標準。

只不過,客戶並不會明確告知業務他們的決策基準,因此,任何項目都可能是影響成交與否的關鍵,如品質、品牌形象、售後服務或保固等。畢竟,要求他們一一列出在意的要素與判斷標準,並不容易。不過,只要讓客戶理解僅憑價格做決定有風險,就能促使他們關注價格以外的要素。

事實上,大多數的客戶並不是單純選擇最低價的方案,而是在比較成本與效益後做出的決定。因此,關鍵在於創造價格以外的評估標準。

【推薦書摘】

書名:《超業不做的無效努力》

作者:高橋浩一

簡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TORiX董事長,輔導超過4萬名業務創造頂尖業績。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