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讓中高考“無試可應”?

應試教育一個重要的技術原因是中高考考試水平化、模式化,甚至固化,讓刷題訓練有顯著效果。如果加大命題的靈活性與變化,改變這種固化的考試形式,無試可應,誰還會去搞刷題教育?

河北廊坊,一位母親展示了考上985高校的孩子這些年所刷的試卷,試卷碼了好幾排,最高直到屋頂。高出天際的試卷,是應試教育又一個生動案例,既讓人震撼,也再次讓我們對應試教育有了深刻的認識。

孩子的努力絕對值得尊重、肯定和學習,但是這樣的應試行爲,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反省的:爲什麼我們的孩子如此瘋狂地應試?

△圖片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應試教育被批評了幾十年,但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被輿論“樹爲”應試教育典範的“衡水模式”在全國基礎教育界大行其道,很多專家義憤填膺地提出批評,但卻忘記了爲什麼大家如此熱衷“衡水模式”?爲什麼周邊地市、石家莊,乃至北京和全國各地都有家長熱衷於把孩子送到衡水?事實上,很多地方都有“衡水模式”的中學,甚至往往是當地的著名中學。依託衡水概念的中學教育集團,甚至成爲了美國上市公司。其實放眼全國,哪個地方,哪個中學不存在應試?區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就如不能指責這位努力的同學一樣,我們也不宜簡單地批評指責某個中學。即便是關閉或消滅了某個中學,就能解決應試教育問題嗎?顯然不是。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從個人到學校,到地方政府,爲什麼大家熱衷於這麼做。只有把這些推動因素解決了,才能達到遏制應試教育的效果。

應試教育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之一是文化的因素。中國人對子女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更爲重視,而追求的方式則極爲功利。中國考生“一視同仁”地對待着各種考試,不僅是中國的高考,對於美國、英國的“高考”也一樣。當中國人有錢了,出國留學常態化後,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高考”就全面淪陷,被我們納入了應試教育的軌道,託福、雅思、GRE、SAT、ACT保分班比比皆是,甚至出現了專業代考公司。

同樣,伴隨中國移民的增多,舊金山、紐約、多倫多的唐人街興起了一個又一個圍繞當地中、高考的輔導班、奧數班。2019年,學而思在舊金山舉辦了第一個海外分校,而核心培訓內容就是小學生奧數。2022年,面對“雙減”的大環境,好未來明確業務重點轉向海外,主攻海外的華人子弟。

△位於紐約法拉盛的學術補習中心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有華人,或者說有東亞人羣的地方,就有豐富發達的培訓班,就有發達的應試訓練。其實不止國內深受應試教育之困,遇到華人爲代表的亞裔,其他國家也一樣。

近年紐約中考改革,核心的目的就是降低亞裔在9所特許高中的佔比。紐約9所特許高中,入學主要看成績,於是以華裔爲代表的亞裔佔比高達60%以上,引起當地其他族羣的反對。新任紐約教育局長認爲這是極不公平的,當地非亞裔族羣在攻擊這一招生政策時,講的理由之一就是“華裔有錢,都上輔導班,這就等於是作弊”。這一看法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錯位對話,但至少反映出應試文化在華裔身上是根深蒂固的。

顯然,文化是一個短期解決不了的問題,更多人把批評的矛頭直指評價,即以高考爲代表的唯分數評價的導向問題。

那麼,我們不唯分數,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不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嗎?理論上當然可以有效引導,但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解決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中的公平公正問題。誠信的缺失,對公平公正的質疑擔憂,是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實施最大的困難。

日前媒體披露,河南某培訓機構負責人毛某找到甘肅張掖市體育局某科長代某,先後爲207人辦理了二級運動員身份以獲得高考加分,每人收取了1.5-3萬的費用。後查明,代某先後爲574人違規辦理了二級運動員身份。

加分政策實際上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在文化課成績基礎上,把學生的體育特長、科技特長、學生幹部榮譽等折算爲分數,以扭轉唯文化課成績評價的不合理。但遺憾的是,這些非文化課成績的評價,往往都有着很高的舞弊風險,於是人人喊打。教育部近10年來不遺餘力地壓縮各種加分項目,以確保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因也在於此。

2020年,教育評價綜合改革方案明確提出了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思路,而此前在2014年啓動的高考改革中,也系統性地提出了這一改革思路。但遺憾的是,8年過去,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在高考改革中成爲“一參考”,除上海等個別地方外,基本都只是極小範圍嘗試,無法大面積推廣,核心原因還是誠信問題導致的對公平公正的憂慮。

在科學評價與公平之間,老百姓毫無疑問地選擇了公平,或者說簡單的分數公平,讓政策沒有任何騰挪的空間。2003年啓動的自主招生,在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但也一直備受公平公正的質疑,2020年徹底廢止。

缺乏誠信打底,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大概率就只能停留在文件和理論中。但誠信的建立何其久也,這本質也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不簡單是一個誠信體系建設問題,短期解決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麼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

並不是。破局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可能就是讓高考中考“無試可應”!即中高考命題去模式化,更加靈活多變。就如80年代的高考,前一年的高考題和這一年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甚至基本上都不相同,沒有任何模式路徑可循。這樣,就能達到無題可刷、無試可應的效果。

目前的中高考命題,迫於種種外部輿論壓力,尤其是對於平穩的追求等種種原因,越來越趨於水平化、模式化,甚至固化。第一道題考什麼知識點,題型是什麼,第二道題考什麼知識點,題型是什麼,基本不變。比如近10年,無論是北京卷、全國卷、還是江蘇卷,高考數學第一道題雷打不動考集合,題型也是雷打不動的選擇題。不僅是數學,其他學科也類似。

在這種考試模式下,無論學生,老師,但凡智力正常的,其實基本都知道高考要考什麼,於是,在功利文化的推動下,中學的教學最後就變成了教解題,學生學習更多就變成了刷題。考題一旦固化,刷題教育往往就會生效,甚至是有奇效。

△河北衡水二中高考百日誓師大會現場(閆楠/東方ic)

記得10餘年前,因爲一場誇張的高考百日誓師大會,我注意到了衡水某中學。此時該中學考上北大清華的人數僅有4、5個。但10餘年下來,這個處處以衡水中學爲榜樣的中學,據說考上清北的人數已經快速逼近著名的衡水中學(網上消息已經達到了100人左右)。很顯然,高強度應試訓練是有奇效的,這是大家熱衷追隨應試教育的一個根本原因。

也因此,2020年教育評價綜合改革方案中,要求中高考“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換句話說,就是讓考試變一下,去模式化、固化,讓考試無試可應。一旦沒有模式可循,大家就必須迴歸課堂,迴歸學習本身,而不是一味刷題。這本身是一個完全可行的技術性改革,對應試教育的遏制會有快速的效應,但遺憾的是,似乎也不容易。

2022年高考命題應該說在這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在命題形式上強調靈活性,力圖去模式化、固化,以破解機械刷題。但遺憾的是,這次命題改革卻帶來了一片指責聲,從學生到老師都在喊難。本質上講,是大家不適應了,而不是變難了,更不是超綱了。

在這片批評聲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批評聲。與往年以學生喊難爲主不同,今年是大量的教師喊難。“其實是老師都習慣了刷題教育,對於這種變化,首先是老師不適應了,指責難也就變成了老師最合理的藉口”,一位地方考試院命題負責人這樣評價道。這讓我想起了多年前一次座談會上,我建議讓高考所考覈的知識點與題型重複不超過30%,以達到徹底去固化、模式化,破解應試教育時,一個老師反問我說:陳老師,您說的辦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我們一線教師怎麼教啊?

顯然,老師們已經完全被應試固化了,已經不習慣不刷題的教育了。

在文化問題很難短期得到解決的背景下,在短期還不能解決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背景下,改變命題本身,加大變化與靈活性,去固化,是遏制應試教育最有效的路徑。但是,喊難的輿論已經對命題內容改革造成了一些干擾,這也需要我們保持足夠的定力去面對。如果定力不夠,不能正確看待這種輿論壓力,甚至追求考生分數的獲得感,反回來作用於命題人,高考命題就只好再縮回去,回到大家習慣的老路上去,繼續固化,大家繼續應試,繼續刷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前置到高質量發展之後,特別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教育爲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提出了急迫的戰略要求: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人才。如果我們在中、高考中不能大膽地去模式化,一味遷就於給考生分數的獲得感,仍然以刷題教育去選拔人才,用固化的考試引導基礎教育,恐怕是無法交代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