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登半島地面隆起 你所不知道的臺日地質秘辛

▲核三廠外觀。(圖/臺電提供)

●林正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2024年元旦,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強震,造成重大傷亡與地貌劇變。根據日本國土地理院更新的衛星地圖,能登半島出現大規模「海底隆起」現象,原本的海岸線大幅外移,多達60處漁港直接從「臨海」變成「內陸」,堤防下方裸露出寬達1至2公尺的隆起岩石。近期這張由網友「たてやま」分享到 X(推特)的圖像,快速在社羣上引發廣泛討論,也讓日本社會再度警覺到地震對地形與基礎設施造成的毀滅性影響。

從一張地圖開始 能登半島的地震與「變陸的漁港」

震後的能登,不只是漁港消失、海岸線改變,更有大量住宅、道路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根據官方統計,全區超過8000棟建築全毀,超過1萬5千棟半毀,道路塌陷、橋樑斷裂、港口失效,救援直升機難以降落,災民無法逃生,整個半島一度成爲孤島。

這樣的劇變,讓日本社會不禁驚呼「幸好志賀核電廠當時沒有在運轉!」如果發生在運轉中的核電廠,後果將不堪設想。而這些討論,對於與日本同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同樣擁有沿海核電設施的臺灣,更是一記警鐘。

▼根據日本國土地理院更新的衛星地圖,能登半島出現大規模「海底隆起」現象,原本的海岸線大幅外移,多達60處漁港直接從「臨海」變成「內陸」。(圖/作者提供)

除了志賀核電廠 當初能登半島要蓋更多核電廠?

石川縣內僅有一座核電廠,距離震央最近,石川縣誌賀核電廠(志賀町震度7),1號和2號機組兩座反應爐在地震發生前便已長期停機,這是十分幸運的,停機的安全性大於運轉中,但是地震後因外部接收電力的變壓器發生漏油,新聞報導稱附近「有類似爆炸的聲音和燒焦的氣味」,應是廠區內變壓器起火,幸而目前已被撲滅。

除了志賀電廠,在1970年代,日本政府與電力公司曾計劃在珠洲設置兩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廠,選址就包括了高屋與寺家兩地。巧合或者說令人不寒而慄的是,今年元旦的強震震央,就位於高屋後山,僅距離寺家預定地7公里。

震後實地觀察顯示,當年預定設置反應爐的位置,在這場地震中隆起了一到兩公尺,防波堤斷裂、岩石裸露。如果核電廠真的蓋了,現在恐怕不是漁港消失這麼簡單,恐怕是整個能登都不能住人了。

幸好興建核電廠的計劃被當地居民成功阻止了,居民們用長達28年的時間,透過靜坐、連署、選舉動員,最終在2003年迫使電力公司撤回核電廠開發計劃。

能登半島證實了地震學原來有極限!

福島核災後,志賀核電廠就長期停機,但該電廠的業主卻一直希望向日本政府重啓該電廠,回顧志賀核電廠申請重啓的審查資料,當中竟未標註此次造成重大損毀的活斷層,甚至低估斷層帶長度與連動性。這代表科學本身對未知風險的掌握仍有限,尤其當政府以這些有限資訊作爲政策依據時,風險就成爲人民的承擔。

能登地震當下,能登半島的道路中斷、海港隆起、空中救援受阻,災民無法陸、海、空任何一途逃生,顯示政府的「避難計劃的失能」,政府所訂的核災避難計劃,在複合型災害下根本無法實施。而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震後竟仍聲稱「避難對策基本方針不變」,更顯制度與現實之落差。

日本與臺灣皆位於活躍地震帶,強震與地殼變動是常態。核電作爲一種極端依賴地質穩定性的技術,在這種地理條件下根本是風險堆疊。但許多早期興建的核電廠又沒有經過完整的地質調查,或以現代標準去檢視其地震危害。

▼1987年1月提出的1號機設置許可申請書中所記錄之能登活斷層又少又短,志賀核電廠周邊和能登半島北部沿岸地區都沒有斷層帶的記錄。(圖/北野進提供)

能登半島不是例外 恆春半島一樣危險

有人或許會說「那是能登半島,不是臺灣。」但實際上,臺灣的恆春半島與能登地質結構高度相似,甚至風險更高。

恆春半島上有一條長達50公里以上的恆春斷層經過,這條斷層甚至途徑核三廠的廠區內。核三廠是1980年代興建的核電廠,當時的臺灣地質學調查仍不夠充足,一直到了2000年後才陸續確認恆春斷層是活動斷層,目前被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暫列第二類活動斷層(指十萬年內曾有活動紀錄),但臺電公佈的調查解決指出近3000年來曾有活動紀錄,據有很高的風險。

根據臺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的研究,核三廠下方即存在尚未釐清活動紀錄的「恆春斷層」,而這條斷層與2006年恆春地震的震央距離反應爐不到22公里。該地震規模達7.0。

陳文山教授也指出,臺電長期以來以「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計算方式,過度簡化地質複雜性,對於斷層長度、年代、與其他斷層的連動性評估不足。更有甚者,核三的場址地質剖面資料至今未完整公開,圍阻體的補強工程與設計安全邊際是否足夠,也是一片模糊。

這些問題與志賀核電廠的情況如出一轍,甚至更爲嚴重。因爲臺灣地震頻率與強度都高於日本,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臺灣在近30年來,規模6以上的地震發生次數幾乎是日本的六倍——而我們的國土僅有日本的十分之一。

幸好核三廠已經沒有再運轉了!

核三廠在經過40年充滿風險的運轉後,終於在今年5月17日執照到期除役,原本臺灣社會終於可以擺脫核災的陰霾,進入非核家園。我們可以驚呼「幸好核三廠終於除役!」,但是這一切努力,突然被拉回到另一個難題之中:2025年8月23日,臺灣即將舉行關於「重啓核三」的公民投票。

回顧完能登半島的經驗後,我們要問的不是「臺灣會不會地震」,而是「臺灣能不能承擔核災?」臺灣有沒有能力撐過像能登一樣的複合災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場公投就不只是能源選項的選擇,而是陷當地人於核災風險的分岔點。

民衆黨與國民黨在立法院聯手杯葛非核家園政策,如今更藉由公投試圖讓已走向除役的核電回魂,實質上是在拿全島人民的生命財產做賭注。他們聲稱核電可以強化能源韌性,但事實是,恰恰是核電在災難中最脆弱、最不可控。

能登半島的災民警告我們「核電不是國安的保障,是風險的擴大器。」而核三廠這座超過40年的老舊反應爐,如今已進入除役程序,臺電與核安會會尚未對其安全補強與地震風險提出足夠評估,甚至想借由政治操作誤導人民。

因此,呼籲全體公民8月23日出門投票,投下反對票,捍衛我們共同的未來。不要讓臺灣,變成下一個核災區。

▼1990年以後兩國的地震次數,以規模6以上強震次數而言,臺灣累計63次,而日本則累計282次,然而考量到臺灣國土面積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臺灣發生強震的次數其實遠高於日本。(圖/北野進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