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越血腦屏障…不僅增失智 十大死因多與「空汙」有關

環團指出國人10大死因多與空污有關,呼籲應將空污問題上升爲國安層級因應。圖/本報資料照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重回榜單第十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七。臺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指出,這些死因背後隱藏的共同風險因子「空氣污染」正悄悄腐蝕國人健康,且與多種致命疾病有密切關聯,呼籲應將空污問題上升爲國安層級因應。

葉光芃指出,十大死因中從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到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如肺氣腫、COPD)、事故傷害與自殺,多數皆與空污暴露相關。特別是交通相關的細懸浮微粒(PM2.5)、超細懸浮微粒(PM0.1)、氮氧化物(NO₂)等污染物,具穿越血腦屏障與誘發全身性慢性發炎的能力,對人體各器官系統均可能造成長期傷害。

葉光芃說,自殺時隔14年重回十大死因的第10位,而臨牀觀察,自殺率的增加也被認爲可能與空污有關,以高雄爲例,高雄空污嚴重,而高雄的自殺率也相對高,空污已有研究顯示會增加心理疾病發生的機率,如憂鬱症、焦慮症等,這些心理疾病也與自殺的關係相關,盼能透過空污的改善,從旁幫助降低自殺率。

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楊昆德指出,成人常見疾病大半是胎幼兒期環境暴露決定,除了有一小部分是基因序列變異造成,大部分是早年基因與環境暴露因子互動的結果!他分析,幾凡內分泌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精神分裂症、肥胖、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失智症和肺氣腫等、都有證據顯示跟胎幼兒期的環境暴露造成基因序列上面的表觀基因改變而容易致病。

我國十大死因中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和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肥胖;以及也是空污病的氣喘和肺氣腫等;不僅都可能和空污有關,其致命的疾病根源更可能溯自最脆弱敏感胎兒和嬰幼兒期的環境空污暴露。

楊昆德說,必須顧好胎嬰幼兒健康,免於空污暴露等的危害,才能夠有效防治成人老年疾病。黃建霈則引證國際醫學研究發現,警訊老年失智的疾病根源,空污成爲失智的風險因子,可能溯自7、80歲長者在母體內胎兒期的空污暴露,空污的健康衝擊漫長橫跨了我們的一生。

他分析,環境流行病學雜誌2025年最新發表論文,以蘇格蘭地區1936年出生的572位長者爲研究對象,從70歲開始,每三年追蹤一次,長期追蹤他們直到82歲,到了2011年,研究對象開始有第一個人確診失智症,2019年以前,17%的研究對象都罹患了失智症,等於每六個人,就有一人失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其中67位發生失智,是源自胎兒及幼兒期的空污暴露,而明採訪人員出顯增加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而且他們一輩子所累積的PM2.5暴露量,也會增加失智的風險。

這項失智症研究的最重要發現是,1936年的空污和阿茲海默症在內的失智症風險正相關,而且在這一年,這些研究對象不是還在媽媽胎盤內的胎兒,就是不足一歲大的嬰兒,而顯示出在脆弱階段的胎兒及嬰幼兒期減少空污暴露的重要性。

黃建霈指出,健康臺灣爲國家重要政策,希望增加國民健康,要讓國人活得久,活得健康,少生病,減少空污勢在必行,尤其是過去沒在預防的PMO.1,會直接進入腦部,傷害比PM2.5更大,對孕婦、胎兒等易感族羣,更是需要好好來保護,臺灣的未來有健康可言。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臺灣胎幼兒期防治成人疾病學會、彰化縣醫療界攜手喊話十大死因也和空污有關,呼籲政府重視管控。記者李青縈/攝影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