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續打 印鈔難停
傳記文學第756號《「法幣」八年抗戰的幕後真英雄》
大戰中紙鈔貨幣貶值,導致通貨膨脹是鐵律,例如一戰期間到戰後數年,德國的貨幣就貶值了千億倍,沒看錯是千億倍!一九二一年,紙鈔馬克對美元的匯率還只是六十四比一,到了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劇貶至四點二一○五兆比一,一捆捆紙鈔馬克成爲最「無價值」的東西;更何況是八年長期抗戰,當時中國面對的是準備多年的世界級列強日本。
整個抗戰期間,「法幣」的確曾大量發行,其貶值的主因不外:
(一)戰爭軍費激增,同時國土喪失,關稅、鹽稅及統稅,三大主要稅收盡失,財政赤字大升;
(二)淪陷區、共產黨根據地等,相繼禁用法幣,各自發行貨幣,法幣流通區域大減,通膨相對大增;
(三)中日雙方持久的金融貨幣戰。
自一九四○年起,國民政府取消了無限制外匯買賣,加諸上述原因,「法幣」的價值於是開始一路下跌,抗戰勝利時,發行總額達五千五百六十九億元,比抗戰前增加近四百倍;但重點是能否保持信用流通、購買東西?「法幣」直到抗戰勝利,雖貶值不少但始終未墜,仍充分具有貨幣功能,是不爭的事實。
有鑑於戰後經濟問題的重要,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國民政府成立「最高經濟委員會」,由行政院長宋子文兼任委員長,決定經濟政策核心是「通過開放金融市場,穩定幣值,重建統一的經濟體系,恢復經濟活力」。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通過《開放外匯市場案》,同年三月四日,金融開放政策正式上路,「法幣」匯率隨市場供給自由浮動,首先中央銀行開放外匯市場,「法幣」與美元比價二○二○比一;三月八日,中央銀行開放買賣黃金,每條十兩售價「法幣」一百六十五萬元,中央銀行每天以明配和暗售的方式拋售,以控制市場黃金走向。
宋子文領導的國民政府經濟團隊,之所以敢於抗戰勝利後,推動金融開放政策,其底氣除了來自於十年前「法幣改革」成功,對日本八年艱困的金融貨幣戰,最後贏得勝利的信心之外,當時至少另有三大可仰仗的財政後盾──即「庫存黃金、美元和戰後接收物資」。
金融開放政策,用買賣外匯與黃金平衡通貨、穩定市場價格的手段,最初數月黃金外匯價格基本平穩,部分「法幣」回籠;然而好景不常,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國共停戰有效期剛過,雙方即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開打,內戰也正式全面展開,而初步穩定下來的物價、再度飆升。宋子文以金融自由化、匯率市場化,期維持經濟穩定的開放政策,隨着內戰加劇,實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已徹底失敗,至一九四七年二月發生的「黃金風潮」,也使宋子文成爲衆矢之的,黯然下臺。
一九四七年六月,共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戰局也由拉鋸戰開始逆轉;內戰續打,印鈔難停,「法幣」發行總額從一九四七年初的三點五兆,至七月增至十兆以上;又隨着戰事失利,至一九四八年「法幣」因過度濫發,幾已失去貨幣功能,其印刷成本就已經超過了低面額「法幣」本身的價值,信用幾乎喪失殆盡。
抗戰八年期間,「法幣」雖已有膨脹的徵兆,然其速度與國共內戰爆發後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兩者有天壤之別、不是同一等級;一九四八年八月廢除「法幣」時,其發行總額已高達六百六十三兆六千九百四十四億,較抗戰勝利時的發行額,在短短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一百九十一點七七倍。(四之四;摘自756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