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影片】走入臺北「一市場」看見蔬果、魚鮮與廟宇的日常
在黎明過後的市場裡,遇見臺北最真實的風景。
早上八點半,我開着車緩緩由環河快速道路駛進臺北市萬華區萬大路。此刻,街道已經醒來,市場門口的空氣,混合著青菜的清新氣味和魚鮮的鹹意,彷彿提醒着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這是城市的胃袋,也是許多人餐桌的起點。
這一帶有兩座相鄰的(中繼)市場: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和萬大魚類批發市場。前者是全臺規模最大的果菜批發中心,自民國63年(1974年)營運至今,長年供應雙北居民餐桌上的蔬果。雖然多數人凌晨三四點就開始採購,但八點半依然熱鬧,市場里人潮和車流交織着,各種叫賣聲此起彼落。
拍賣場入口
我開車沿着拍賣場區慢慢找空位,雖然採購車和一般小型車都可以免費停放,還是得花些時間小心開車。因爲,機車、板車、貨車不斷來去,地上偶爾還放着別人剛卸下的箱裝蔬菜。就在我剛停好車時,親眼看見一位老伯伯開着發財車,不小心撞倒了幾箱蔬果,有一箱甚至卡進車底。我和另一位車主趕緊過去幫忙,把發財車的保險桿擡起,才順利救出那箱青菜。那一刻,我忽然覺得自己不只是遊客,而是短暫融入了這裡的日常。
青蘿蔔
蔬菜區營業到中午十二點,水果區多開一小時。攤位上堆滿當天剛進貨的青蘿蔔、番薯葉、小白菜、玉米和竹筍,還有一箱箱堆得比人還高的番茄與奇異果。而水果區愛文芒果的香氣瀰漫走道,我忍不住買了一整箱,630元的價格對批發市場而言不算便宜也不算貴。回家仔細檢查後,才發現15顆裡面有七顆帶着些微「豹紋」,心裡一陣無奈,卻也明白這就是批發市場的真實面貌:新鮮、豐盛、偶有瑕疵。
水果區(並非文中之購買處)
採買之餘,我走進市場深處,無意間發現一棟低矮的仿古建築:𧊀蚋興德宮。這座小廟就坐落在果菜批發市場裡,主祀福德正神,興建於1921年。廟門上「𧊀蚋」兩個字,特別使用了當地古地名「加蚋仔」的寫法,據說是平埔族凱達格蘭語「gara」的音譯,意指「沼澤地」。我看着廟上兩尊交趾陶童子看似捧着牌匾,感覺時間在這個嘈雜的市場裡忽然變慢,給人一種安定的踏實感。
𧊀蚋興德宮
再往隔壁走幾步,就是萬大魚類批發市場,一袋鮭魚骨只要140元,想起老婆的味噌魚湯,我也順手買了三包。魚骨、豆腐和蛋花,簡單卻滿足,這些都是平凡日子最溫暖的滋味。
臺北漁產零批理貨場
採買結束,開車離開市場時,貨車、轎車一輛接一輛駛進拍賣區,市場依舊忙碌。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最能代表臺北的,不是高樓或華麗的景點,而是這座批發市場裡,日復一日守着新鮮食材的人們。
這一趟雖然只是採買,卻也讓我看見了城市最真實的風景。
#臺北一市場
#第一果菜批發市場
#萬大魚類批發市場
#新鮮蔬果
#愛文芒果
#鮭魚骨味噌湯
#臺北美食地圖
#採買日記
#家常食材
#市場美食
#旅人視角
#臺北慢旅行
#城市細節
#市場裡的故事
#TaipeiFirstMarket
#TaipeiWholesaleMarket
#WanhuaMarket
#TaipeiMorningMarket
#TaipeiTravel
#ExploreTaipei
#Market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