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審覈形同虛設,工具開發缺少投資,Meta成詐騙溫牀遭多方質疑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何珊】社交媒體巨頭 Meta 正面臨一場愈演愈烈的網絡詐騙風暴。《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等多家美媒調查發現,Meta 旗下的“臉書”和“照片牆” 已成爲全球詐騙團伙的主要作案平臺,虛假廣告、假冒商家和跨境欺詐肆虐,不僅導致用戶財產損失慘重,更暴露了 Meta 在內容監管上的系統性漏洞。

商家淪爲詐騙 “背書工具”

埃德加·古茲曼是美國亞特蘭大郊區一家名爲“半價批發”的公司老闆,主要銷售家裝和園藝設備。然而,近兩年來,他不斷接到客戶投訴,稱他們在“臉書”和“照片牆”上看到他公司的廣告後付款,卻從未收到商品。

“我們根本不做線上銷售。”古茲曼無奈地表示,“但騙子盜用我們的公司信息,發佈虛假廣告,聲稱可以低價購買整托盤電動工具或亞馬遜退貨商品。”這些騙局不僅讓消費者損失錢財,還給古茲曼的業務帶來了負面評價。他多次向Meta舉報這些假冒頁面,卻收效甚微。

類似的情況並非個例。今年春季的一項調查發現,過去一年中,超過4400條不同廣告使用了古茲曼公司的地址,而實際上,他本人僅發佈了其中的15條。這些詐騙廣告的運營者多位於越南和菲律賓等國,他們通過盜用真實企業的照片和地址來增加可信度。

更令人擔憂的是,Meta平臺上的詐騙手段日益複雜。例如,近期一些使用老年人照片的詐騙賬戶在“臉書”和“照片牆”上發佈廣告,稱免費贈送香料架,僅需支付9.99美元運費。用戶在填寫信用卡信息後,卻遭遇連續盜刷。

監管體系失靈

隨着加密貨幣、AI技術和跨境犯罪網絡的興起,網絡詐騙規模和危害性大幅增加。2022年Meta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其平臺上70%的新活躍廣告主在推廣騙局、非法商品或“低質量”產品。

銀行和監管機構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2023年夏季至2024年夏季期間,摩根大通通過即時轉賬平臺Zelle支付的詐騙案件中,近半數與Meta平臺有關。其他銀行同樣報告了高比例的Meta相關詐騙索賠事件。英國和澳大利亞監管機構也發現,Meta平臺上的欺詐行爲已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

然而,內部文件顯示,Meta允許金融詐騙廣告主積累多次違規記錄後才予以封禁,甚至在員工手動上報的情況下,封禁門檻仍然較高。此外,Meta的二手交易平臺Marketplace因點對點交易模式成爲騙子的溫牀,但公司並未採取足夠措施遏制這一問題。

美國聖克拉拉縣前檢察官艾琳·韋斯特表示,Meta的不作爲助長了東南亞“殺豬盤”等有組織犯罪的發展。這些犯罪集團通過虛假招聘廣告誘騙受害者,強迫他們在極端條件下從事詐騙活動。“Meta的不作爲是這一問題的直接根源。”韋斯特表示。

反詐措施不力

面對外界的批評,Meta發言人表示,公司正在應對一場“詐騙流行病”,並已採取多項措施打擊欺詐行爲,包括測試人臉識別技術、增加用戶警告提示,以及與銀行和科技公司合作。Meta發言人表示,《華爾街日報》看到的內部文件已經過時,公司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在增加反詐騙投資。他還補充稱,Meta去年刪除了200多萬個與有組織欺詐相關的賬戶,近70%被註銷的違規廣告主賬戶在一週內被發現。

不過,Meta在美國法院的辯護卻引發更多爭議。公司曾在一份法律文件中辯稱,其對平臺上的欺詐行爲“不承擔法律責任”,並稱“沒有義務爲用戶解決詐騙問題”。

儘管Meta強調其正在加強監管,但有分析人士表示,該公司近年來的資源分配顯示,打擊詐騙問題並非其平臺的最高優先級。2022年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Meta在開發自動反詐工具方面“缺乏投資”,並將更多資源用於處理人口販賣和自殺自殘內容,而非打擊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