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曝光 CNN揭中美緊張罪魁禍首:川普政府擴大「實體清單」
CNN:中美當前的緊張局勢本可避免,罪魁禍首是川普政府擴大「實體清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觀察者網報導,「中國稱其並未重燃與美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川普纔是罪魁禍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當地時間10月14日以此爲題刊文稱,多位中國專家和美國分析人士均表示,若非美國川普政府在9月底擴大對中企的出口管制,將數千家企業追加列入「實體清單」,當前兩國的貿易緊張局勢本可避免。
文章指出,川普最近對中國加碼稀土出口新規感到震驚,他指責中國「變得非常敵對」。但從中國的角度看,正是美國不斷擴大對中企的限制措施,加劇了緊張局勢,才迫使中國進一步收緊對這一關鍵戰略資源的出口。
最新一輪貿易摩擦在上個週末迅速升級。在9月底美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中國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後,川普10月11日宣佈將重新對中國商品加徵三位數關稅,中方隨即誓言「必將堅決採取相應措施」。
全球市場因此震動,產業界擔憂供應鏈再遭衝擊,外界也擔心今年春季那場針鋒相對的「關稅進攻」可能重演。
外界甚至擔憂,這輪緊張局勢可能影響中美雙方坐下來談判的意願。儘管川普暗示可能取消會談,但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13日堅稱,雙方仍保持良好溝通,將舉行更多會談。中國商務部14日也敦促美方儘快糾正錯誤做法,拿出談的誠意,不能「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公佈新的限制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表示,中方只是對美方一系列「小動作」做了迴應。他11日在個人社媒帳號發帖寫道:「上個月19號以後,美方的小動作就沒斷過,美方作惡在先,中方反擊在後。咬完中國,中國反制了一下,他在那裝傻,倒打一耙。」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也認爲,今年夏天,中美關係一度出現緩和跡象,尤其是中美經貿團隊9月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會談後。但不久後,美國再次擴大出口管制,將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的子公司也一併追加進清單,使受限中企從約3000家暴增至大幾千家以上。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極具惡意。」吳心伯說,這再次表明川普政府缺乏誠意,「如果在與中國打交道半年多後,美國還不明白針對中國搞小動作會帶來嚴重後果,那麼我會說川普團隊中的人是徹頭徹尾的無能。」
同樣,諮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中國與科技問題專家保羅·特里奧羅(Paul Triolo)分析稱,這一輪升級讓人聯想到5月兩國關係螺旋式下降的時期,「我們又一次站在懸崖邊上」,「但這次風險更大,因爲雙方都已經見識過後果」。
CNN指出,當時美國和中國在瑞士日內瓦達成階段性「貿易停火」,同意大幅回撤關稅。但川普隨後又接連拋出一系列重磅炸彈:禁止全球企業使用華爲人工智能芯片,限制芯片設計軟件對華出口,並威脅要吊銷中國在美留學生的簽證。川普的舉動使談判陷入僵局,直到數週後才得以恢復。
在特里奧羅看來,中國此次強化稀土出口管控,是對川普行動「合乎邏輯」且「對等」的迴應,而非想要在即將到來的談判中增加籌碼。
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數據顯示,中國控制了全球約70%的稀土開採、90%的分離與加工以及93%的磁體制造。中國商務部10月9日公佈的新規,不僅擴大了受管控的稀土元素的範圍,還包括生產技術及其境外用途。
外媒普遍解讀認爲,中方此舉打擊了美國汽車供應鏈,迫使川普政府回到談判桌前。稀土問題在多輪中美貿易談判中反覆出現,而新規推出的時機,恰好與外界推測的兩國領導人正式會晤時間相近。
《金融時報》指出,中國的新限制措施類似於美國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出口管制體系,這正是美國用來阻止第三國向中國出口半導體相關產品的規則。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分析稱,中方最新推出的涉稀土措施,被認爲是一項「幾乎史無前例」的出口管制,使自己在貿易談判中擁有更大籌碼。
專家們也對CNN表示,中國的做法與美國近年來對半導體的出口管制極爲相似,如今中方是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14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重申,關於稀土等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措施,是中國政府依據法律法規,完善自身出口管制體系的正當做法。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始終堅定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和國際共同安全,中國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對符合規定的申請將一如既往地予以許可,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
發言人強調,措施推出前,中方已通過雙邊出口管制對話機制向美方進行了通報。反觀美方,長期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對華採取歧視性做法。特別是中美馬德里經貿會談以來美方持續新增出臺一系列對華限制措施,嚴重損害中方利益,嚴重破壞雙方經貿會談氛圍,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吳心伯說,從川普第一任期到美國前總統拜登時期,再到川普第二任期,美國對華不斷疊加關稅、技術限制和制裁,「中國對這些舉動都進行了記錄,現在是時候算帳了」。
至於兩國能否保持溝通、繼續談判,他表示,球在川普腳下,「美國有責任採取實際行動改善關係,而不是中國,中國不會爲了會談而犧牲自身利益或忍受壓力」。
這幾天,川普及其團隊在氣急敗壞威脅中國、語調放軟想與中方保持溝通之間來回搖擺。在揚言要對華施以100%關稅訛詐後兩天,川普又稱「不用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貝森特13日一邊強硬表示「願意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調整任何所需姿態」來應對中國,一邊又期待雙方舉行更多會談,還稱川普表示關稅在11月1日前不會生效。
美國《華盛頓郵報》稱,「中國稀土布局蓄勢多年,一招出手牽動川普神經」,美方如此跳腳是因爲中方新規讓白宮措手不及,川普更是直言其「來得突然」。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指出,中國從川普第一個任期就開始研究如何與他打交道。現在,中國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瞭解了他的『交易藝術』,他的策略以及美國的弱點在哪裡」。
「現在,我認爲越來越焦慮的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王義桅分析說,川普在國內正面臨着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包括政府長期停擺的困局等。他指出,鑑於中國在稀土領域的主導地力,美國在短期內仍將依賴中國,這「給美國人的信息很明確:現實一點,與中國合作纔是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