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領種中藥材 致富有“良方”

4月初的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乍暖還寒,迎着微風,卓資縣大榆樹鄉河子村農峰家庭農場的負責人田雷步履匆匆地走進蒼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剛見到公司的負責人劉晶,田雷就忍不住開口說明了來意:“去年我們農場跟着公司試種的荊芥畝產達到了1600公斤,效果不錯,今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想趕緊跟公司簽訂合同,吃下‘定心丸’!”

“目前公司主要通過‘訂單種植+技術扶持’的模式,和當地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主體簽訂種植訂單,帶動鼓勵他們種植荊芥、蒼朮、半夏等品種,並形成產收銷一體化鏈條。公司自營的種植基地分佈在烏蘭察布各旗縣,其中卓資縣600畝、四子王旗2000畝。”劉晶表示。

烏蘭察布市地處內蒙古中部,氣候冷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好,是優質中藥材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烏蘭察布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形式較爲多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爲帶動中藥材種植的領航“頭雁”。據烏蘭察布市農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烏蘭察布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牧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聚焦農牧重點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經營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中藥材種植正是其中的代表案例之一。2024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2.8萬畝,種植種類20種。

卓資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農業企業,當地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參與種植的情緒高漲;興和縣的種植大戶通過成立商貿公司打通市場等形式進一步提升中藥材的附加值……近日,記者也走進多個旗縣,探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何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開出聯農帶農的新“藥方”。

能人帶動 完善中藥材種管銷鏈條

走進蒼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於卓資縣梨花鎮東壕賴村的蒼朮育苗大棚,一股藥香撲鼻而來。“我們將從野外採集的種源種植到基地中進行培養,通過適應性馴化、深度耕作和科學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讓蒼朮等中藥材在人工栽培條件下獲得更好的生長效果。”劉晶解釋道,這樣的育苗大棚一共24個,蒼朮年育苗量達1000萬株。

劉晶是卓資縣本地人,大學畢業後在北京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就職,2017年辭職正式進入中草藥行業。“我之前在四川和陝西分別成立了農業公司進行中草藥的育苗和種植工作,也因此積累了一些藥廠的渠道資源。2020年,我帶着這些資源返鄉創業。卓資縣本就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農民自己種植中藥材一是管理水平不高,產量上不去,二是苦於找不到好的銷路,只能賣給一些遊商散販。”劉晶表示。2020年4月,公司選育了蒼朮、半夏、射干、防風、牛膝、荊芥在烏蘭察布市周圍進行了試種。

爲了帶動更多農戶種植,公司確定了“訂單式”種植的模式,與有意願的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簽訂訂單,帶動附近村鎮近1000人種植中草藥,按約定收購村民種植的符合國家藥典標準的中藥材,解決了種植農戶的後顧之憂。不過,種什麼、怎麼種都有講究,對於大部分農戶來說,種植生長週期短卻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品種性價比最高。因此,一年生的荊芥頗受農戶歡迎,6月初種下,9月底即可收穫。目前,公司與河北安國市和安徽亳州市的飲片廠初步達成採購意向合同,銷售渠道穩定,正在建設的中藥材加工廠也爲以後推廣訂單種植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華北燕山與陰山山脈交會處的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有一處佔地面積27萬畝的鬱鬱蔥蔥山林,它就是蘇木山。順着蘇木山一路向南,即可抵達店子鎮三道邊村。由於地處山區,這個小小的村莊幾乎沒有成片的耕地,村集體將集體所有的山地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分配到農戶手中,由農戶進行承包經營。山地種不了農作物,卻給村民們帶來了另一筆寶貴的財富。“山區盛產野生黃芪,一開始農戶們自己上山挖了賣,後來也開始嘗試自己種植,人工採籽播撒下去之後和野生黃芪一樣,不施肥、不除草、不澆水、不打農藥,在野生環境下任其自然生長,這種半野生的生產方式既避免了過度施肥用藥,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種質的純正和穩定。”三道邊村黨支部書記卜斌向記者介紹道。

但因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黃芪的銷售成了村裡頭疼的問題。“我本身也是黃芪種植大戶,自己和周邊的加工廠有合作。2024年,我成立了蒙三明農貿有限公司,帶着村民們一起找銷路。”三道邊村村民母雪峰表示,“公司以種植、收購、初加工、銷售等爲主要業務。黃芪種下後3至5年迎來收穫期,在仔細檢查黃芪品質,確保每一根都符合收購標準後,工作人員會按照市場價格收購併進行現場結算。去年我一共收購了10萬斤,平均每公斤40元,農戶獲益頗豐。”

聯農帶農 開拓多元增收渠道

“今年我計劃種植100畝的荊芥。我算過了,荊芥畝產平均可達1500公斤,2024年鮮貨價格爲每公斤1元,乾貨價格爲每公斤4元,每畝地收益可達1500元。我現在每畝地的投入大約在800元,這麼算來,每畝地淨利潤可達700元!”田雷掰着手指頭開始算了起來。

據劉晶介紹,公司每年收購當地農戶種植的藥材量在300至500噸之間。藥材經過水洗、切片、過篩等加工環節再銷售給藥廠。“這幾年也有一些經驗不足的種植戶想和公司合作,我都會建議他們先種上幾畝試驗一下,即使賺到錢了也不要盲目擴大規模,中藥材種植不會一夜暴富,只有通過不斷精進管理技術,逐步提高質量和產量,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與傳統農作物相比,中藥材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強、經濟效益好,而且在管護、採收等農忙期間,務工需求比較大。農戶不僅可以通過種植中藥材獲利,還獲得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蒼禾公司現在的蒼朮育苗大棚以前曾是村裡廢棄許久的蔬菜大棚。後來村集體將其以每年5萬元的價格承包給蒼禾公司,也方便村民們過來打工增加一份收入。”東壕賴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堂表示。

“在這裡打工的都是當地村民,每年3月我們就開始進行育苗、除草等工作,一年能掙3萬元左右。”東壕賴村村民陳栓柱高興地說,“這活也不累,大家分工合作,先用起苗機從土壤中翻出幼苗,再人工抖掉上面的土塊,將幼苗打包裝袋。”目前,公司爲附近剩餘勞動力30多人提供了崗位。

“板藍根豐收時,那場面真的很壯觀,一臺臺藥材採挖機來回穿梭,伴隨着機器的轟鳴聲,板藍根隨之出土……”回憶起去年板藍根的採收現場,博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包海龍就打開了“話匣子”。

近年來,博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商都縣三大顧村等村莊承包土地種植板藍根2700餘畝,土地租金爲每畝400元,總承包費用約爲108萬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我們也僱用附近的農戶,技術人員爲長期崗位,月薪可達到6000元。同時,在播種和秋收階段還需要400多名臨時工,勞務費爲每人每天200元。”包海龍表示。

立足中藥材種植,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不斷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烏蘭察布開出一劑致富“良方”,讓農戶的“錢袋子”鼓起來,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