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核動力"蜻蜓"成功闖關,2028年出征土衛六泰坦

4月27日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的“蜻蜓”任務日前成功通過了關鍵設計評審(Critical Design Review, CDR),爲其計劃於2028年發射前往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泰坦,Titan)掃清了障礙。

美國當地時間4月24日,NASA宣佈,這輛汽車大小的核動力旋翼飛行器順利完成了關鍵設計評審。該任務旨在探究土衛六是否存在孕育生命的可能。

NASA在聲明中表示:“通過此次評審,意味着‘蜻蜓’任務的設計、製造、集成和測試方案都已獲得批准,項目正式進入飛行器建造階段。”

這項耗資33.5億美元的任務於2019年獲批,並由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主導研製,APL的伊麗莎白·特特爾(Elizabeth Turtle)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

儘管該任務面臨延期和預算超支的挑戰,但科學家們始終將土衛六視爲尋找地外生命的關鍵目標。根據計劃,“蜻蜓”最早將在2028年7月由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運載,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之後,飛行器將開始長達近七年的深空航行,最終在土衛六複雜且寒冷的表面開展超過三年的探測工作。

“蜻蜓”配備了攝像頭、傳感器和採樣器,將評估土衛六的宜居性,搜尋與生命起源相關的化學物質以及潛在的生命跡象。

作爲土星的最大衛星,也是太陽系第二大衛星(僅次於木星的木衛三),土衛六被霧霾般的濃厚大氣層籠罩,表面分佈着碳氫化合物沙丘和甲烷湖泊。科學家推測,其冰殼下可能存在鹹水海洋,這一推測進一步提升了土衛六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2005年,NASA的“卡西尼”任務曾將“惠更斯號”探測器送往土衛六。該探測器由歐洲航天局(ESA)建造,利用降落傘輔助着陸,提供了關於這顆巨大衛星的寶貴數據。

如果“蜻蜓”任務成功,它將可能徹底改變人類對太陽系生命起源的認知。(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