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羊賽:千年“村跤”激情燃燒
6月8日,夜色漸深,在忻府區奇村的農曆五月十三傳統廟會現場,戲臺上的鑼鼓聲剛剛停歇,觀衆的喧譁卻並未散去,反而朝着廣場中心的露天擂臺涌去——當晚的“撓羊時間”到了。撓羊賽是流行於忻州市一帶的民間摔跤活動。當地諺語講得明白:“趕會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戲又摔跤,十村八村都來看熱鬧。”在近千年的傳承中,撓羊賽早已與廟會結爲不可分割的民俗“搭子”,更深深融入了當地人的血脈,成爲獨屬於忻州民間的“村跤”,火熱程度絲毫不輸“村BA”。2008年,撓羊賽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等開鑼聲響,村民們早已聞訊而動,提着馬紮、抱着板凳、開着三輪,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涌來,高低錯落地圍在一起,將擂臺圍得水泄不通。廣場上的燈光亮起,聚集在略顯粗糙的檯面上,也點燃了人們眼中躍動的期待。“爲鼓勵孩子們動起來,今晚‘頭羊’賽先看少年組,緊接着是邀請賽和民間賽。”奇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孫樹林努力拔高聲音蓋過沸騰的人羣,宣讀着當晚的賽程。少年組的較量乾淨利落,氣氛很快被點燃。沒有年齡、性別、體重、時間限制,不穿專業跤衣,撓羊賽的規則獨特而充滿魅力,除雙腳外的任何部位沾地即輸,一跤定勝負。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唯有連續摔倒六人才能贏得最終的榮譽,中途一旦失利則再無上場資格,並由相應的勝者繼續展開新一輪角逐。在過去,最終獲勝的跤手需扛起作爲獎品的肥羊繞場一週向觀衆致謝,“撓”在當地意爲“扛”,因此得名“撓羊賽”。“爲了保證比賽公平,本次比賽特別區分了民間和專業組別,不需預約報名,也不必擔心碰到混入業餘組的運動員,這麼多資深觀衆一看招式就明白。”孫樹林說,相比於過去多活躍在忻府、定襄、原平三地,如今撓羊賽的交流半徑也在不斷拓展,當天的比賽邀請了來自內蒙古和太原的專業摔跤隊同場切磋,“多支強隊的碰撞也成爲一大看點。”成年跤手陸續上場,氣氛逐漸繃緊。上臺握手行禮,雙方隨即如鬥牛般互相抵住肩膀,貓腰、岔腿、繃膝,凌厲目光死死鎖定對手。隨着喝跤人一聲哨響,場上風雲乍起,伸手、角力,騰挪、閃躲……攻防交錯、不斷試探,局面逐漸陷入膠着。電光石火間,其中一人猛地沉身,擰腰發力撲了過去,雙臂鐵箍般鎖住對手大腿,頭肩順勢貼近對方腹部。“嘿!”一聲暴喝,甩臂發力,對手瞬間被掀離地面,“啪”的一聲悶響,結結實實砸在臺面上。剎那的沉寂後,山呼海嘯般的喝彩炸裂全場。“這就是撓羊的絕活——抱腿沖懷。跟其他跤種比,這招最顯功夫。既要不停閃轉騰挪保持重心穩住自己,更要瞅準破綻雷霆一擊,攻防轉換往往就在一瞬間。”忻州市摔跤俱樂部負責人寧雙傑說,“不過也不能高興太早,這纔拿下兩個,後頭還有四個硬骨頭等着呢!”臺上獲勝青年向歡呼的觀衆揮手致意,汗水早已將他的脊背打溼,汗珠順着漲紅的臉頰滾落,稍作休整,他索性甩掉上衣,赤膊迎接下一個挑戰者。在這擂臺上“過五關斬六將”談何容易,奇村的這一夜,註定漫長。場上比拼的是爆發與技巧,場下的智囊也忙着爲待戰的選手出謀劃策,若遇上旗鼓相當的對手,通宵達旦的角力便又成了比拼意志力的馬拉松。一波又一波的驚呼、喝彩,沸騰了奇村的夜空,從夜幕初垂直至次日東方既白,擂臺上的較量持續了11個小時,而當晚8時,新一輪的角逐又如約點燃。忻州這片土地,素來盛產“撓羊漢”。從田間地頭走出的摔跤好手們,在中國式、國際式摔跤和柔道的國內國際比賽中摘金奪銀。在忻州市摔跤柔道運動學校,一代代當地青少年以此爲起點,走上職業道路,不斷爲省隊、國家隊輸送着新鮮血液。專業賽場之外,民間的“娛樂組”也玩出新花樣。“如今的熱乎勁兒,一點不比過去差。”寧雙傑望着周圍喧囂的人羣和閃爍的手機屏幕感慨道。現場不少主播架起設備,將這場比賽同步搬上雲端。直播間裡上萬名觀衆涌入,彈幕如雪花般飄過,滿屏皆是點評與喝彩。現場轉播大屏上的“贊助商”名目更是別具特色,“我們辦過‘西瓜杯’‘溫泉杯’。”孫樹林笑着說,“只要村裡籌劃廟會與比賽,經營特色產業的商家都會爭相贊助獎品和獎金,把奇村的瓜果、溫泉、特色小吃,跟這古老又帶勁的撓羊賽一道,響亮地推出去。”當晨曦微露,擂臺上激戰的餘溫未散。那一聲聲沉重的摔打與鼎沸的吶喊,是力量與技巧的碰撞,更是千年民俗躍動在今日的脈搏。古老的撓羊賽正隨雲端奔涌的彈幕與泥土蒸騰的熱情,在忻州大地上生生不息。(薛志浩)
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