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博更名歷史館 10月1日跨館聯展
前身爲鄭成功文物館的臺南市立博物館,10月1日將更名爲臺南市歷史館。(曹婷婷攝)
臺南市立博物館10月1日起更名爲臺南市歷史館,「南市博」調整爲行政組織,整合新納入南瀛天文館、兒童科學館及原有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左鎮化石館、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等館舍,未來串聯天文、考古、歷史等跨館聯展,深化館舍特色,但兒科館將退場轉型,讓不少人唏噓,時代的眼淚再+1。
臺南市公私立博物館、地方文史館舍逾50座,同爲臺南市政府二級機關的臺南市立博物館、南瀛天文館各自分屬文化局、教育局所轄,兒童科學館則爲南瀛天文館轄下館舍,10月1日起,南瀛天文館、兒童科學館移交文化局,考量天文、科學不論展覽性質、肩負使命均相近,亦有重疊處,因此決定兒科館自10月1日起停止營運。
消息曝光後不少家長扼腕,也關注未來用途爲何?文化局長黃雅玲表示,兒科館空間轉型相關作業已展開規畫,預計明年下半年纔會以全新姿態問世,部分空間作爲南市博行政中心、文化局增能中心,未來也將充分利用館舍地理優勢,規畫部分空間延續藝術與文化展演的公共功能,她強調,會在尊重歷史定位的基礎上,爲兒科館注入新活力。
除了兒科館退場轉型,前身爲鄭成功文物館的臺南市立博物館也將更名爲臺南市歷史館。館藏逾5500件的南市博歷時2年多整修,前年底開幕,既有空間不足飽受詬病,認爲不足以彰顯臺南歷史文化分量。
文化局表示,「南市博」不只代表單一座館舍,因此更名,更重要的是以博物館羣爲概念,整合博物館資源。黃雅玲提到,目前博物館類型涵蓋天文、歷史、化石等不同性質,10月1日起還將納入玉井區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並改名爲噍吧哖文化園區,保留原來常設展外,並結合當地原有的糖業文化路徑,規畫不同展覽與活動。
文化局指出,未來「南市博」預計推出跨館聯展;黃雅玲提及,博物館羣企圖揭示「大航海時代亞洲樞紐」概念,未來辦展將透過一個議題、串聯各館資源,深化每個場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