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旅遊返臺手肘紅腫 切開皮膚驚見「活蟲寄生」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一名七旬婦人去年赴南美亞馬遜雨林旅遊,返臺後右手肘附近皮膚髮紅、搔癢,本以爲是蚊蟲叮咬,不料傷口愈來愈腫,至診所就醫無法改善,改到醫院檢查,醫師切片時,竟發現她皮下有條會蠕動的寄生蟲,後確診爲國內罕見的馬蠅感染「蠅蛆病」。

收治病例的三軍總醫院皮膚外科主任江建平說,患者於去年10月旅遊返國後,鄰近右手肘的皮膚出現紅腫、化膿,在診所治療無效,轉至該院,初步仍懷疑是細菌感染,先以抗生素控制,但數日後病竈不僅隆起,中央還出現小孔,經追問旅遊史後,才聯想到會否是熱帶寄生蟲感染。

▲婦人就醫時,右手肘附近有一處疑遭蚊蟲叮咬後隆起的小腫塊。(圖/江建平醫師提供,下同)

江建平表示,當時即建議病人切片,「結果才切開就發現深層有異物,錄影時確認是活體幼蟲,長約1.3公分,呼吸管就佔了近一半長度 」,病理檢驗則證實爲「馬蠅幼蟲感染」造成蠅蛆病。

針對馬蠅特性,江建平說明,馬蠅本身不叮人,而是將卵黏在蚊子或其他蠅類身上,「這些蟲有如馬蠅的『代理孕母』,去叮咬人時,馬蠅的卵才落在人身上」,隨後受人的體溫孵化,幼蟲會鑽進皮下組織,甚至深達到脂肪層,靠組織液生存,但感染初期多僅造成宿主發癢、微痛,外觀如普通蚊蟲咬傷,故常遭誤診。

▲切開婦人皮膚紅腫處,裡面竟發現一條活蟲,後證實爲南美馬蠅幼蟲。

此外,江建平說,由於病竈有膿,原以爲是細菌感染,但2次培養皆爲陰性,後查文獻發現,馬蠅幼蟲會分泌抑菌物質,以免寄生環境被細菌破壞,所以膿液中沒有細菌,病竈紅腫是人體免疫細胞與蟲只對抗引起。

江建平也說,若馬蠅幼蟲寄生未被及時發現,在人體內待1個月將可成熟,並於夜間自行鑽出,掉落地面化蛹,再變爲成蟲。

面對這類個案,江建平說,破口若接觸水或汗液,仍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醫師也應檢查患者全身是否有多處病竈,「以防多隻幼蟲同時寄生」。

江建平提醒,臺灣罕見馬蠅寄生人體案例,但國內民生日益富裕,探險旅遊風潮提升,境外感染機率也增加,故若至熱帶旅遊,回國後出現皮膚異常,應主動告訴醫師旅遊地點;此外,亞馬遜、非洲等雨林地區的蚊蟲密度極高,防蚊液效果有限,最好全程穿着長袖衣物,儘量避免皮膚外露,纔能有效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