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零工市場年均幫助就業超10萬人次

原標題:南京市零工市場年均幫助就業超10萬人次(引題)

零工市場“小站點” 編織就業“大網絡”(主題)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餘夢嬌

地鐵呼嘯而過的轟鳴聲中,南京地鐵S9號線高淳地鐵站二樓的零工市場裡,“單親媽媽”李姐正熟練地幫鄰居填寫就業登記;棲霞數字零工市場內,VR設備前圍滿了戴着眼鏡體驗“雲端上崗”的年輕人。近日,記者走訪南京多個零工市場發現,這些嵌入城市角落的零工市場,正以“小而精”的服務網絡編織起就業保障網——截至目前,全市零工市場年均幫助就業超過10萬人次,讓零工經濟真正成爲托起民生的“穩定器”。

地鐵站裡的“就業中轉站”:傳統零工市場的暖心突圍

6月的南京暑氣漸濃,高淳地鐵站二樓的零工市場涌動着別樣的生機。自助終端機前,求職者們掃碼登記信息,電子屏上實時滾動着家政服務、物流配送等崗位信息。

“李姐,今天又帶朋友來登記啦?”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小寇笑着打招呼,正在幫助身邊一位中年女性填寫資料的李姐擡起頭,臉上洋溢着自信:“是啊,這裡靠譜,我得多幫大家找找機會。”

李姐的故事要從3個月前說起。這位淳溪街道的單親媽媽,因超市倒閉,失業後求職四處碰壁。“跑遍了附近商場餐館,不是年齡卡得死,就是要經驗。”她向記者展示手機裡的求職對話,眼眶泛紅。轉機出現在抖音刷到的一條視頻——高淳區零工市場的工作人員在地鐵站直播帶崗,“當時就想着,先去看看,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找不到就當散步了。”

穿過地鐵站熙攘的人流,李姐走進這個不到200平方米的“就業驛站”。工作人員小寇聽完她的經歷和求職目標,爲她量身推薦了居家養老服務崗位,並協調護理培訓。

“第一次見孫奶奶時,她女兒盯着我問有沒有護理證,手心全是汗。”李姐坦言,是零工市場提供的免費培訓讓她順利通過了試用期。如今,她不僅成爲孫奶奶家的“貼心人”,還帶動5名鄰居通過“高淳區零工市場”小程序找到了工作。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高淳區零工市場上演。自2024年11月啓用以來,這裡已舉辦招聘會34場,幫助580家企業對接4400個崗位。“市場跟着人流建,服務圍着需求轉。”南京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張震介紹,目前,南京已建成1個省級示範零工市場和11個市級零工市場,像高淳這樣嵌入地鐵站的“微市場”,是以“人社15分鐘服務圈”破解就業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的典型案例。

數字浪潮中的“就業魔方”:全省首家數字化零工市場的智慧探索

6月3日,在位於棲霞區堯新大道的南京數字零工市場內,21歲的章麗正戴着VR眼鏡“沉浸式上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她眼前交替出現生物醫藥實驗室、智能倉儲物流中心等場景,直觀感受不同崗位的工作環境。“以前只能看文字描述,現在像玩遊戲一樣就能體驗工作,太神奇了。”她說。

作爲全省首家數字化零工市場,這裡將科技與就業深度融合:大廳的電子屏實時更新崗位熱力圖,智能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求職者畫像,精準匹配崗位;直播帶崗專區每週舉辦5場線上招聘會,企業HR化身帶崗主播,與網友互動答疑;VR體驗區則讓求職者“試崗”後再決定是否入職。

這種創新在殘疾人就業專場招聘會中尤爲亮眼。來自燕子磯街道的高雙峰,通過零工市場的智能匹配系統,很快收到南京康尼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的面試邀請。在工作人員協助下,他不僅順利通過了線上筆試,還在模擬面試中反覆練習溝通技巧。“這裡的培訓老師教我如何用手機做電子簡歷,還幫我聯繫手語翻譯,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和尊重。”最終,高雙峰成功入職裝配工崗位,月收入穩定在4500元。

數字化服務同樣惠及企業。南京經開區的一家新能源企業急需招聘50名技術工人,零工市場通過數據分析篩選出仙林大學城相關專業學生,定向推送崗位信息。不到一週,企業就收到200份簡歷,招聘週期縮短60%。“以前大海撈針,現在精準匹配,數字化平臺不僅幫我們節省了時間,還省了幾十萬的招聘費。”企業HR吳炳健讚歎道。

從“有活就幹”到“技能選崗”:南京就業服務的迭代升級

從高淳地鐵站的線下“微市場”暖心服務,到棲霞數字零工市場的智慧探索,南京零工市場的創新實踐正深刻改變着就業服務的形態與內涵。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服務場地的多樣化和技術手段的升級上,更體現在零工就業者從單純尋求一份臨時工作,向追求技能提升、職業穩定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的多元轉變。

陳洪才就是這一轉變的親歷者之一。2009年春節後,他帶着裝有扳手、膠帶的軍綠色布包和寫着“水電工”的紙殼,在南京安德門民工市場求職。“當年捨不得租房,有時和工友睡橋洞。”那份漂泊與艱辛,是許多傳統零工的縮影。

如今,作爲裝飾公司總經理的陳洪才,其角色和視角已截然不同。2025年初,他爲承接的江寧區某住宅小區水電項目,走進江蘇省零工市場招聘10名工人。他敏銳地觀察到市場的變化:“現在求職者大多有職業技能證書,會‘貨比三家’。”一句“過去崗選人,如今人挑崗”的感慨,精準道出了在南京零工市場服務體系支撐下,勞動者議價能力和選擇空間的顯著提升。

這種從“有活就幹”到“技能選崗”的躍升,正是南京貫徹“服務跟着需求走”理念,並構建起“培訓+就業”的全過程服務生態的實踐成效。例如,高淳區零工市場在直播帶崗中發現企業普遍反映“家政服務技能不足”,便迅速響應市場需求,聯合當地職業學校開設護理、收納等實用課程,精準提升求職者技能,並將培訓合格者直接輸送至合作企業。

與此同時,零工市場也在積極擁抱新業態,爲求職者打開新職業的大門。南京數字零工市場開設的短視頻製作、電商運營等緊貼市場脈搏的免費課程,吸引了衆多年輕人。22歲的大學生王雨桐參加培訓後,順利成爲某電商公司的直播助理,“在這裡學到的腳本設計、流量運營,比課本知識實用多了。”她所在的20人班級中,已有15人成功進入新媒體行業。這種對新職業的賦能,不僅滿足了市場發展的新需求,也爲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零工市場看似微小,卻連接着萬家燈火。這種“小而精”的就業服務模式,通過線下觸角的溫情延伸與線上平臺的智慧賦能,不僅有效緩解了結構性就業矛盾,更讓靈活就業實現了質的飛躍——從過去的“權宜之計”蛻變爲充滿機遇的“發展通途”。正如李姐寫在高淳區零工市場留言牆上的一句話:“在這裡,我找到了生活的支點,也看到了城市的溫度。”這正是南京推動就業服務迭代升級所傳遞的民生溫度和發展力量。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