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鐵上聊著名景點「雞鳴寺」是在罵她?女報警 網友傻眼
南京乘客地鐵裡聊雞鳴寺,鄰座女子報警稱對方罵自己是雞。圖/取自大風視頻
十一長假人潮洶涌,南京地鐵上卻上演一場令人哭笑不得的「誤會事件」。一名網友分享影片指出,他與家人正興高采烈地討論假期行程,當聊到「雞鳴寺」這個南京著名景點時,旁邊一名女子突然「炸毛」,聲稱這是在暗諷她「是雞」,情緒激動到直接報警。
觀察者網報導,現場影片顯示,女子情緒激動地對警察說「他們一直在罵我是雞」、「我要他們道歉、下車」,並一再強調「報警是我的權利」、「出門也是我的權利」,甚至還反問男子「如果我一直在你面前說『鴨』呢?你高興嗎?」全場一片尷尬。
影片曝光後,評論區瞬間炸開,網友紛紛留言「那鴨綠江是不是也該改名」、「要不朱元璋出來給她道個歉」、「寶雞市的居民表示壓力很大」,還有人幽默補刀「下次搭高鐵經過寶雞,請小聲討論,避免無妄之災」。
據報導,「雞鳴寺」是南京的千年古剎,建於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0年(1387年)親筆題名重建。如今是當地香火鼎盛、遊客絡繹不絕的景點。結果,這家人只是單純地討論行程,卻被誤會成「辱罵」。
不少心理學者也指出,類似過度敏感反應,可能與個人經歷、情緒或心理壓力有關;有人猜測,女子或曾被人用「雞」字羞辱過,因此一聽到就「應激反應」。但無論如何,個人情緒不應變成干擾他人自由的理由。
有趣的是,這已不是第一次有字詞引發誤會。某高校食堂因一間叫「校媛麻辣燙」的小店被舉報「污名化女性」;甚至還有人因爲女友對「二手車」這詞過度聯想,搞到差點分手。
南京這場鬧劇也讓不少人思考是不是對語言過度敏感了?「雞」也好,「媛」也罷,本是中性甚至美好的字眼,卻在網路時代被賦予了負面含義,導致公共溝通變得處處小心。在這資訊爆炸、情緒容易過載的時代,建議多一點幽默與理性,心寬一點,世界纔不會處處是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