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藝術季唯二作品「成為山的形狀」曝光 可棲息、閱讀的地景

「成爲山的形狀」以鐵件、竹子等媒材,延續部落工作站的精神,創造出一座人與山結合爲意象的空間。記者尤聰光/攝影

2025年南迴藝術季日前開幕,唯二的2件座作品「Hamaleng」與「成爲山的形狀」也相繼曝光啓用,其中成爲山的形狀強調用身體感官貼近地景、用時間沉澱藝術的語言,鼓勵旅人走進村落、對話作品、感受日常。

文化處長李吉崇指出,成爲山的形狀坐落金峰鄉正興部落邊界,是開放式的空間裝置,以一個人與山脈結合的形狀爲靈感,作品順應地勢、保留風與光的穿梭,使建築與自然彼此交融,是旅人與部落居民共享的場所,更是一座可棲息、也可閱讀的生活地景。

「成爲山的形狀」,由魯凱族藝術家安君實創作,他表示,創作前她對於正興部落的Sinapayan青年工作站很感興趣,因爲他是在平地長大的原住民,但學習部落文化時,並未聽聞工作站的地方,所以創作能延續工作站功能的裝置品。

安君實與部落青年攜手打造地景藝術,以鐵件、竹子等媒材,延續部落工作站的精神,創造出一座人與山結合爲意象的空間,放在部落下方;他說,該處以前種植紅藜的地方,正好是部落正一處邊界,可以看到山和海,相呼應。

縣府辦理「南方以南」南迴藝術季活動,今年邁入第5屆,歷屆不少國內外藝術家所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都成爲焦點,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南迴4鄉觀光旅遊,成功打響活動品牌。今年雖然只有2件新裝置藝術作品,但縣府從新思考藝術季呈現模式後,決定把最好最美留給民衆。

2025年南迴藝術季裝置藝術作品「成爲山的形狀」強調用身體感官貼近地景、用時間沉澱藝術的語言,鼓勵旅人走進村落、對話作品、感受日常。記者尤聰光/攝影

裝置藝術作品所在地,以前是種植紅藜的地方,正好是部落正一處邊界,可以看到山和海,相呼應。記者尤聰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