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橫地質不穩 居民怕明霸克露新橋再被沖垮

南橫明霸克露橋四年前遭土石流沖毀,興建中的拱橋新橋面升高,最高處距溪底達三十公尺、約十層樓高,但專家與居民仍憂心新橋撐不久。圖/蔡嘉陽提供

臺廿線南橫公路勤和路段位處三溪匯流處,十五年來屢斷屢修,居民形容「千瘡百孔」,匯流處上的明霸克露橋四年前遭土石流沖毀,花六億元蓋新橋,但邊坡崩塌嚴重、新橋依舊橫跨玉穗溪,遭民衆質疑恐再被沖垮。學者說,橋基蓋在河牀會被土石沖刷,若改道仍有土石流難題,建議五年後河牀地質穩定再思考下一步。

公路局甲仙工務段表示,爲改善南橫山區交通經常中斷問題,公路局興建跨越溪流的明霸克露新橋,汛期先當備災道路,預計年底完工。

勤和路段是南橫易崩塌路段,長期受荖濃溪、布唐布納斯溪及玉穗溪水衝擊,花十億元建明霸克露橋後,二○二一年八月因超大豪雨,玉穗溪上游爆發土石流,沖毀橋樑,引道也遭掩埋。

玉穗溪上游累積大量坍塌土石,十餘年來道路工程一直是交通部棘手難題。公路局花六億元重建三跨、長二百八十公尺的新橋面,其中一三○公尺跨過玉穗溪主流。新橋面將近完工。

從空拍畫面可見新橋面位於大規模崩塌區,居民說,明霸克露橋改成挑高大跨距橋,但崩塌嚴重,未來恐難逃再被落石坍方及土石流破壞。甲仙工務段迴應,新橋加大跨距變成一三○公尺,跨過玉穗溪和壁面土石流衝擊。

屏科大工學院院長陳天健說,南橫地質仍不穩,且基礎蓋在河牀也會面臨土石沖刷,對施工是考驗。天災難測,若要一勞永逸,恐怕只能封閉南橫。玉穗溪預估五至七年後會趨於穩定,五年後若地質穩定,再思考該路段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