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三星曾來找張忠謀和我,想勸退臺灣」前工研院長談臺灣DRAM產業:不要受制於人
圖爲檔案照片。由美商德儀與宏碁電腦共同投資設立的德碁半導體,舉行建廠破土典禮。由時任美商德州儀器公司董事長兼總裁Jerry Junkins、宏碁關係企業董事長施振榮、國科會主任委員夏漢民、德州儀器半導體事業部資深副總石川明及德碁公司新任總經理陳正堂共同主持。 聯合報系檔案照片
作者: 史欽泰, 吳淑敏
全球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 DRAM)在一九八六年之後,連續幾十個月缺貨!當時臺灣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產業產值幾乎每年倍增;DRAM是個人電腦必備的元件,臺灣業者卻只能任憑市場價格飛漲。當時,許多業者想進入這個高市場需求的產品,但是,進入DRAM的投資門檻卻相當高。
電子所過去技術的累積是在邏輯晶片,不論是設計或製程上,和DRAM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技術。但是,當個人電腦產業陷入苦戰,業界希望工研院繼過去的成功經驗,再攻下DRAM!半導體業界的看法則不同,多半認爲電子所已到了讓產業自行發展的時候了。
史欽泰回想當年:事實上,臺積電成立時,電子所一下子出去了九十八人,接下來要不要做半導體研究?是當時重要的政策考量。那時我是副院長,林垂宙是院長,張忠謀是董事長。
一九八九、九○年之間,全世界半導體缺貨,記憶體買不到,使得個人電腦出貨面臨困難,引起宏碁施振榮先生的注意,所以他私下募資,找美國德州儀器合作,想解決記憶體貨源的問題。施振榮當時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表示臺積電之後,臺灣不用再發展半導體技術了。
韓國三星前來勸退
在一九八八年,全世界半導體公司就那麼幾家,要做記憶體又是花大錢的事,電子所纔開始評估,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史欽泰說:
韓國三星集團的老總李健熙就跑來臺灣找張忠謀和我,想勸退臺灣。因爲張忠謀人在國外,就只找到我。還記得我到臺北福華飯店和他見面,當年三星還不是規模這麼大的公司,他們從一九八四年開始投入做記憶體,本來一直虧錢,但是,那一、兩年全球性的缺貨,使得三星多年來的虧損全部賺回來,甚至連未來投資的錢都賺到了。
李健熙告訴我,現在三星做這麼好,又在做DRAM,不如和他們一起做,他提出一億美元技術權利金的合作方案。他說,臺灣做不過他們,因爲工研院研發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其實幹涉很多,彈性也不夠,而臺灣企業的口袋又不夠深(當時臺積電才成立沒多久,施振榮也常常需要向銀行借貸)。李健熙強調,三星技術好,又是他說的算,口袋又深;還說,如果我們不相信,他邀請我們去韓國參觀他的公司,他會完全開放讓我們知道。
李健熙離臺之前,張忠謀還沒回國;他又第二次找我,正式邀請我、張忠謀和施振榮到韓國參觀,只有我們三個人,他也的確毫無保留讓我們看他們在做什麼。
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同行參觀韓國後,不久就宣佈與美商德州儀器合作,由德州儀器提供技術,成立德碁半導體,生產DRAM。
史欽泰心裡也已經有定見,除小心研究可行性之外,他也親自赴海外尋找次微米的計劃主持人。他說:主要的原因在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和切入點(approach),如果想法一樣,就不需要重複去做。我們的目的,一直就是在帶動臺灣產業發展,而不只是一個投資案而已;如何有一定的技術自主能力,在未來發展上不致完全受制於人,都是衡量、決策的因素。
至於施振榮先生,他去韓國之前就已經開始和德州儀器談合作,顯然這次的訪問沒有動搖他原本的決定。
德碁半導體公司。 聯合報系檔案照片
聯手產業界一起攻堅
要做記憶體,就要發展次微米技術,當時臺灣的半導體公司已有許多家:臺積電、聯電、華邦,及施振榮投資的德碁;剛開始大家希望用參與的方式,也有聲音反對工研院再衍生新公司。史欽泰說:
我們就建議仿美國的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半導體制造技術聯盟),做聯合研究中心。SEMATECH是在美國雷根政府時期,因爲看到日本的競爭力很厲害,一九八四年由國家支持的民間聯合研究機構,五○%經費由政府支持,IBM、英特爾、AT&T幾個大企業都參與。SEMATECH第一任董事長即是英特爾的創辦人之一,也有一任是比爾.斯賓塞(Bill Spencer),他後來做了我國行政院的科技顧問。所以我們想仿傚這個模式,由企業合資、政府各出一半。
次微米計劃以向政府提案爲主,由電子所親自參與,有技術的優先權,但是,設有會員(member)制,正會員主要是聯電、臺積電,以及副會員(associate member),如旺宏電子,透過每年成果發表,分享技術成果。此外,也成立諮詢委員會,由張忠謀當主席,史欽泰做執行長,由會員廠商來擔任委員。
爭取直接在園區設廠
史欽泰談到,當時次微米實驗室直接就蓋在科學園區,因爲已經可以預見將來一定要移轉到民間去,他說:我的提案就是不以衍生爲目標,但不排斥。做法可以有三個:衍生、產業界共同支撐,或由任一家企業買走。但是,無論未來是採哪一個方案,我認爲,實驗室都要設在園區,可以和產業界有最好的互動。因此,我們就需要先把未來的財產先處理好。
當時新竹科學園區規定只有企業才能進駐,工研院是研發機構,資格不符,不能申請。史欽泰着眼次微米實驗室的未來,不放棄設在科學園區的構想,開始展開「磨工」:
我每天打電話給園區管理局薛香川局長,一再說服他,他拗不過我,終於同意。所以次微米實驗室一開始就在科學園區興建,最後,衍生成立的世界先進(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VIS)公司也就自然位在園區裡了。
建立團隊
次微米計劃執行過程,困難重重,誰來做?在哪裡做?因爲電子所的人才都散了,必須重新建立團隊。史欽泰順利找到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計劃主持人的盧志遠,及在IBM的盧超羣(垂直槽溝式DRAM架構發明人),同行回國的還有丁達剛、趙瑚等頂尖DRAM設計專家,可以說是當年的一時之選。電子所由盧志遠(時任副所長)領軍,專攻製程,DRAM設計由盧超羣成立鈺創科技,以計劃合作的方式進行技術開發。他說:次微米計劃以盧志遠爲首,盧超羣則想自己創業,不想加入工研院,後來,我們就談工研院外包給他們做的條件。他找了三個人一起回來創業。
「爲國家做事」的心,使他們決定放棄美國安穩、高薪的工作,回來一起闖一闖。丁達剛記憶猶新:「盧志遠來找我,我說:不可能!他邀請我到他家看一支臺灣經濟發展的記錄片,看着臺灣從農村逐步發展的畫面,我不禁流下了思鄉淚。離去前,我丟下一句話:﹃你弟弟回去,我就回去。﹄」幾個月後,盧超羣來找丁達剛,告訴他決定回臺灣,再一次邀請回國。這一次,丁達剛毅然放下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帶着剛出生未久的女兒,回到臺灣,加入鈺創。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經過十多個月評估和研擬,一九九○年七月,次微米計劃正式啓動,將開發DRAM設計與製程技術,並興建臺灣第一座八吋晶圓廠;這個計劃創下許多傲人的成績:
零微震結構體,空氣比開刀房乾淨一千倍!這個實現次微米夢想的基地經歷十五個月建廠完工啓用;歷時卅天即製造成功的國內第一片256K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八吋晶圓,良率高達七○%,次批晶圓良率達八○%;三個月內建立○.五微米的16MBDRAM及4MBSRAM八吋晶圓;四年內開發完成二.五世代次微米制程技術,緊追世界水準……
次微米制程技術發展計劃成功締造臺灣自主研發八吋晶圓技術的關鍵里程碑,培養出三百多位本土DRAM研發人才,團隊竭盡心力克服諸多挑戰,最後以四年半時間提早完成計劃,成功爲臺灣開發出第一片八吋晶圓、○.五微米DRAM製程自主技術,經費不僅沒有透支,還史無前例將五億元經費「還」給政府。這羣強將,讓臺灣從零開始,躋身具八吋晶圓廠能力的五大積體電路國家行列!
這項技術成果的出路,由經濟部透過公開招標進行技術轉移,成立衍生公司,最終由臺積電率領十三家公司集資、以六十七億元(稍高於政府次微米科專計劃的總投資)得標;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廿三日,次微米計劃衍生出資本額一百四十億元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
次微米計劃的成功,也間接帶動業界投資,南亞、力晶、茂德等臺灣DRAM製造廠紛紛創立。
世界先進的挑戰
世界先進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即獲利二百億元,政府所擁有世界先進的股票市值也一度高達二、三百億元。未久,卻因國際DRAM產量過剩,大廠紛紛削價求生,緊接着連續三年虧損,世界先進公司因而逐步轉型爲特殊積體電路之晶圓代工廠(二○○四年正式結束DRAM巿場,成爲百分之百的晶圓代工製造服務公司)。
「次微米計劃」是成?是敗呢?史欽泰如此說:技術要有根,盧家兩兄弟基本上專業都滿強的,所以技術超前不是問題,成果也非常地好,成立公司之後,第一年就賺了很多錢。
世界先進移轉出去的,不只是技術,還包括管理、經營、人事、會計、智權等等人才,連總務人員也被外界延攬,也就是技術加上技術產業管理的人才,不只是製造,還有巿場行銷的人才。
世界先進也是園區第一家採取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的公司。其他公司用的是員工配股。員工配股是對過去成果的報酬,股票選擇權則是獎勵未來。這是世界先進在園區人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所發展出來的人才激勵策略。
但是,出去之後,整體來說,力量還是很單薄,持續研發的力道不夠。DRAM這一塊競爭很激烈,經營也很困難,落後一點點,就會差很多,許多美日大廠都吃不消。過了幾年,世界先進就放棄做記憶體,改做晶圓代工,章青駒也曾是他們的董事長,六年中做了很多調整,把它帶起來。現在世界先進也做得很好,除了臺積電,已經是世界獲利率第二的世界代工大廠。
目前,記憶體主要是韓國、美國爲主,日本也有一點點。經濟部曾經想讓臺灣做記憶體的業者聯合起來一起打,但是,很可惜未能整合成功。
DRAM產業遇到挫折之際,政府曾投下更多的預算想救DRAM產業,然而,至今臺灣DRAM產業在全球的比例仍是很低。但是,就計劃執行面來說,技術目標提前達成、第一年就賺回了一個資本額,可嘆只賺了兩年就進入產業的虧損週期。但是,不可否認它帶動了新一波海外人才的迴流,並培育出三百多位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工程師人才,帶來臺灣半導體設計公司的投資、新創高峰。
摘自天下文化《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作者簡介
史欽泰╱口述
臺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博士。曾任工研院電子所所長、工研院院長、工研院董事長、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及張忠謀講座教授、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現爲清大榮譽教授。
四十年工作生涯,致力於打造臺灣資訊電子產業、孕育新產業。爲臺灣半導體開路先鋒,從RCA引進半導體制程技術的領隊,也是籌備聯華電子、臺積電、臺灣光罩、世界先進等標竿公司的主要決策者之一,更是備受科技界尊崇、愛戴的領導人。任職清大科管院院長期間,與哈佛大學合作撰寫臺灣本土企業卓越個案,並創立亞洲第一個服務科學研究所。
吳淑敏╱採訪撰文
清華大學中語系、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二十六年工研院生涯,歷練科技傳播、科技史、網路創新、科技藝術,參與工研院創意中心的成立,推動創意臺灣的產業願景。着有《消失的1945:臺灣拓南少年史》、《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胡定華創新行傳》等書,並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創作科技藝術《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