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李在明啓程訪美!憂川普「突襲要求」開放市場 財界16人隨同

▲美國總統川普、南韓總統李在明預計美東時間25日在華府進行會談。(圖/達志影像/newscom)

記者羅翊宬/編譯

南韓總統李在明今(24)日結束訪日行程後,啓程飛往美國華府,預計25日與美國總統川普進行首次會談。外界認爲,李在明此行戰略在於透過推動改善日韓關係,進一步鞏固美日韓三邊合作,爲與川普的談判營造更有利的氛圍。不過,專家警告,美方可能會在農產品市場、數位貿易等非關稅領域提出突發要求,增添不確定性。

根據《韓聯社》,李在明於昨(23)日上午抵達東京,隨即與在日韓僑舉行座談,傍晚則在日本首相官邸與日本首相石破茂會談,雙方一致認爲在快速變動的國際局勢中,日韓應加強協作。李在明強調,兩國在價值觀、秩序、體制與理念上立場接近,必須比以往更加緊密合作。

南韓總統辦公室國安室長魏聖洛指出,李在明就任僅兩個月便訪日,意味着日韓「穿梭外交」快速恢復,且能與美國形成戰略連動,推進美日韓合作。政治圈解讀,李在明此舉意在爲即將登場的美韓首腦會談創造有利條件,盼在面對川普時能取得更多談判籌碼。

李在明預計美東時間25日會晤川普,討論議題涵蓋7月底雙方達成的關稅談判細節、駐韓美軍戰略靈活性等核心議題。隨行的財經界訪團則包括三星集團會長李在鎔、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LG集團會長具光謨、韓華副會長金東官等16位南韓大型企業掌門人,外界關注他們是否會在川普面前公開「投資清單」。

▲李在明出訪美日前,接見李在鎔、鄭義宣、具光謨、崔泰源等財經界領袖。(圖/VCG)

據悉,韓媒《韓民族新聞》獨家透露,南韓金在會談時正式宣佈由南韓企業主導、規模達1500億美元(約新臺幣49兆元)對美「追加」投資計劃,與先前在關稅談判所促成的3500億美元投資基金分開進行。

然而,關稅問題雖已暫時化解,但非關稅壁壘依舊是敏感焦點。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提醒,川普可能將在會談中臨時提出農產品市場開放、數位貿易規範等議題。尤其是在稻米與牛肉等被視爲南韓「紅線」的品項上,美韓雙方已有歧見。

南韓政府重申已守住核心利益;但美國白宮發言人則強調,南韓將開放汽車及稻米等美國商品,顯示雙方解讀出現落差。

除了農產品外,數位貿易亦是美方關切的重點。美國批評南韓推動的線上平臺法構成「數位貿易壁壘」,同時密切關注Google與Apple申請的高精度地圖輸出議題。

專家認爲,川普可能如同對歐盟所做的那樣,以延後降低汽車關稅作爲談判槓桿,迫使南韓在農產品與數位監管上作出更多妥協。

除了關稅與非關稅問題,美韓會談的另一焦點是龐大的對美投資計劃。根據7月底達成的協議,南韓承諾3500億美元對美投資與1000億美元能源進口,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500億美元規模的「讓美國造船業在次偉大」(MASGA)計劃。

外界預料,此次會談將就計劃細節與執行時間表展開協商,可能包括由南韓企業收購美國造船廠、在南韓建造並供應美國艦船,甚至在美國培養造船專業人才。

▲除了半導體,造船業也是南韓重要產業之一。(圖/達志影像)

李在明還安排在會談隔天前往費城,參訪韓華集團收購的造船廠,川普是否同行將成爲另一個觀察點。除造船外,美韓雙方也將討論總額2000億美元的產業投資,涉及半導體、電池、汽車與生物科技等戰略領域。

川普長期主張振興美國製造業,而南韓企業則將美國視爲全球最大市場與製造基地,雙方合作具高度互補性。

此外,近期在南韓國內引發爭議的核能合作議題,也可能在此次會談中獲得處理。今年初南韓水電與核電公司和美國西屋電氣簽署協議,被指限制南韓企業拓展歐洲市場,引起輿論不滿。如今美方又表示希望南韓積極參與美國核能擴張計劃,外界關注雙方是否能在覈電出口與合作上達成更清晰的共識。

然而,美方先前聲稱南韓投資所產生的收益,9成都應歸美國所有,南韓政府則迴應「不合常理」,顯示雙方在投資利益分配上仍有爭議。此議題也可能進入會談議程,爲投資合作蒙上陰影。

南韓貿易專家警告,川普談判風格一向強硬且具突發性,即便事先未經協商,他也可能臨時拋出新議題。南韓政府相關人士直言,必須準備各種應對方案,以避免影響稻米、汽車禍數位領域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