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長頸鹿患罕見病毒,“凹凸不平”模樣令人心碎

專家稱,在非洲一個國家公園內,一隻渾身長滿巨大腫塊、“凹凸不平”的長頸鹿可能感染了一種極少影響這些高大動物的病毒。

野生動物攝影師馬裡厄斯·諾特傑(Marius Nortje)在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拍攝的長頸鹿(學名爲長頸鹿屬 長頸鹿種)的照片顯示,該動物的面部、頸部和軀幹上有腫塊。

這是感染乳頭瘤病毒這種病毒家族的常見跡象,乳頭瘤病毒通過與受感染動物直接接觸或受污染的環境傳播。乳頭瘤病毒也會感染人類——特別是人乳頭瘤病毒(HPV),這是美國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疾病。

(此處爲一張圖片)

全球獸醫組織“全球獸醫”(Worldwide Vets)的首席獸醫兼首席執行官傑瑪·坎普林(Gemma Campling)懷疑這隻長頸鹿可能感染了牛乳頭瘤病毒(BPV),這種病毒在牛羣中很常見,並且已知偶爾會感染長頸鹿、羚羊和斑馬。1月6日,“全球獸醫”在臉書(Facebook)上發佈了這隻長頸鹿的照片。

長頸鹿受到這種病毒的影響是相當新奇且罕見的事情,我們幾乎沒有案例可供借鑑,所以很難說這隻長頸鹿是否會痊癒,”坎普林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生活科學》(Live Science)。

2007年,研究人員報道稱,克魯格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有兩隻長頸鹿出現了與感染牛乳頭瘤病毒(BPV)的馬相似的“大面積病變”。坎普林說,爲防止感染擴散,這兩隻長頸鹿被實施了安樂死,隨後的DNA分析在它們的病變組織中檢測到了牛乳頭瘤病毒。

雖然牛乳頭瘤病毒(BPV)被懷疑是病因,但坎普林也提出,最近的病例可能是由長頸鹿乳頭瘤病毒1型(GcPV1)引起的,這是2017年發現的一個變種。然而,這兩種推測都尚未得到證實。

研究人員仍不確定長頸鹿是如何被感染的。坎普林說:“一般來說,長頸鹿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直接的身體接觸,所以媒介物更有可能是傳播(病毒)的原因。”媒介物是指環境中的物體或物質,它們可能攜帶感染源並將其傳播給新的宿主。

坎普林說,牛椋鳥(Buphagus屬)和蜱蟲可能在傳播這種病毒方面起到了這種作用。牛椋鳥會清除深深埋在動物皮膚內的寄生蟲,如蜱蟲,而且這些鳥有時還會< a href="#">食用有蹄類動物的生肉(有蹄類動物是指像長頸鹿這樣有蹄的動物)。坎普林說:“它們白天在動物之間快速跳躍,能夠跨越很長的距離,因此可能會迅速傳播病毒,因爲它們的喙上沾有許多宿主的血液。”

蜱蟲還能將病毒從受感染個體的血液傳播給新的宿主,比如長頸鹿。

在長頸鹿身上,乳頭狀瘤病毒會導致皮膚上出現鱗狀病變,這些病變會隨時間蔓延,有時會融合成更大的腫塊。坎普林說:“新的病變最初是皮膚上變厚的斑片。腫塊生長並破裂,留下一個紅腫、潰爛的區域並結痂。這使得疾病更容易傳播,因爲皮膚已經破損了。”

長頸鹿感染這些病毒時沒有治療方法,但有時病變會自行消退,從而康復。在嚴重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會影響長頸鹿的行動和進食,或者導致可能致命的二次感染。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贅生物似乎並未影響長頸鹿進食或視物的能力。坎普林說:“這意味着,儘管長頸鹿處於這種狀況,但它很可能會正常地度過正常壽命。”

目前沒有捕殺這隻克魯格長頸鹿的計劃。坎普林說:“護林員和獸醫已經知曉這種疾病,並且選擇現在不給它安樂死,因爲病原體已經查明,而且傳播速度不是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