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科技牛“狂飆”!指數基和主動基,哪個是更優解?

最近和身邊的小夥伴們聊天,發現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莫過於熱火朝天的科技行情了。進入2025年,無論是AI應用的全面開花,還是智能汽車、商業航天等領域的突破,都讓科技板塊賺足了眼球。

很多“南粉”在後臺留言,心情頗爲複雜:一方面科技行情喜人,怕踏空乾着急;另一方面又擔心“高處不勝寒”,怕一進去就“倒車接人”變成了“山頂站崗”。

那麼,面對這輪波瀾壯闊的科技牛,我們普通投資者究竟該如何佈局呢?是簡單跟風買指數基金,還是精挑細選找主動基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科技牛,究竟“牛”在哪?

首先我們得明白,這輪科技行情不是空穴來風,背後有幾個實打實的驅動力。

一是技術奇點已至:AI從“能用”走向“好用”,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以人工智能(AI)爲例,它已經不再是實驗室的寵兒,而是像水和電一樣,開始滲透到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自然會催生出巨大的產業鏈機會。

二是政策強力託舉:“新質生產力”上升爲國家戰略,AI+全面提速。我們國家反覆強調“新質生產力”,核心就是科技創新。從資金支持到產業規劃,各項政策都在爲科技企業的發展鋪路搭橋,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宏觀環境。

8月26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推動AI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領域重點行動,並強化模型、數據、算力、應用等領域的基礎支撐。這一重磅文件的發佈,標誌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這一政策利好的釋放,爲資本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是全球科技週期回暖:內外需共振,硬件先行。隨着全球經濟逐步復甦,消費電子、半導體等領域也迎來了新一輪的增長週期,內外需共振,爲科技板塊的業績提供了堅實支撐。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ightCounting的預測,未來全球以太網光模塊市場將呈現強勁增長態勢,2025年和2026年市場年增長率將達到30-35%,2027年-2030年爲15-20%。(數據來源:LightCounting,截至20250801.)

總的來說,我們認爲2025年的科技行情,是有基本面邏輯支撐的,而非純粹的情緒炒作。

02

佈局科技,兩大“利器”怎麼選?

既然方向看好,那具體該怎麼參與呢?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借道公募基金佈局無疑是分享行業發展紅利的優選方式。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有兩個工具:指數基金和主動基金。

指數基金,省心省力的“貝塔”選擇。目前市場上有多隻與科技相關的指數基金,它們緊密跟蹤人工智能指數的表現。例如,中證人工智能主題指數,選取爲人工智能提供基礎資源、技術以及應用支持的公司作爲樣本股,涵蓋了計算機、電子、通信等多個行業的相關企業。通過投資跟蹤該指數的基金,投資者可以廣泛覆蓋人工智能產業鏈上的各類企業,分享整個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這些指數通常精選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性企業,涵蓋算法、芯片、大數據、雲計算等核心環節。通過投資指數基金,投資者能夠一鍵佈局AI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分散個股風險,全面捕捉行業發展帶來的Beta。

另外從投資角度看,指數基金具有費率低廉、持倉透明、分散風險等特點。科技類指數基金較爲適合兩類投資者:一是剛接觸科技板塊並想進行投資的小白投資者,可以先“上車”感受一下;二是沒有太多時間進行深入研究的上班族,希望搭上科技發展的時代快車,賺取市場的平均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貝塔”)。

主動基金,力爭超額的“阿爾法”利器。相較於指數基金的被動跟蹤,主動基金則是通過專業的基金經理,由他通過深度研究挖掘力爭獲取超額收益。

在科技領域,主動基金的價值尤爲凸顯。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科技行業內部的分化非常嚴重,有的可能引領潮流,有的可能就被技術迭代所淘汰。

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就像一位“專業的淘金者”,他能憑藉深度的研究和經驗,在紛繁複雜的公司中,挖掘出那些真正有潛力的“金子”。

還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靈活調整投資組合。當某個細分領域出現過熱跡象時,基金經理可以降低該領域的持倉比例,規避潛在風險;而當發現新的具有爆發潛力的細分領域時,又能及時佈局。

我們認爲,主動基金更適合那些對市場有一定了解,並且願意爲了獲取超越市場平均的超額收益(也就是“阿爾法”收益),去承擔相應風險、並信任基金經理專業能力的投資者。

相比指數基金較爲被動的跟蹤指數投資策略,主動基金的這種靈活性有機會更好地把握市場的短期波動和長期趨勢,力求爲投資者爭取更好的投資體驗。

03

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說了這麼多,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希望跟隨市場平均表現的投資者,可考慮佈局指數基金,享受行業發展帶來的整體紅利。

對於希望獲得超額體驗、能夠承受較高波動的投資者,可選擇歷史業績優異、投研實力突出的主動管理型基金。

對於不確定如何選擇的投資者,可考慮“指數+主動”的組合方式,將大部分資金配置於指數基金,同時用小部分資金投資於主動管理基金,兼顧Beta和Alpha。

最後南南想說,無論是選擇指數基金,還是主動管理型基金,都需要投資者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