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婦染兔熱病 感染源不明

衛福部疾管署副主任李佳琳說,一名南部本國籍女性感染兔熱病個案,爲2022年以來首例本土確定病例。記者沈能元/攝影

疾管署公佈最新疫報,兩項疾病均與動物有關,一名南部七十多歲本國籍女性,七月出現發燒、寒顫、腹瀉,經血液培養的菌株透過全基因體定序鑑定,確診爲罕見的「兔熱病」。五十多歲男性今年四月到中國大陸新疆旅遊,手摸羊馬,返國後發燒、寒顫,就醫證實感染布氏桿菌病。

疾管署於二○○七年將「兔熱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至今累積確診三例。防疫醫師林詠青說,「兔熱病」爲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等,低劑量病毒即可致病,潛伏期通常爲三至五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洲、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

林詠青指出,該名個案原有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炎等多重慢性病,七月中旬發燒、全身無力,隨後頻尿到診所就醫,但病情持續惡化,合併寒顫、腹瀉、排尿困難,緊急至醫院急診,經血液培養的菌株,顯示爲「兔熱病」,若延誤治療,恐致肺炎、敗血症,致死率高達三至六成。

不過,該名個案於潛伏期並未出國,家裡並未飼養寵物,也無任何動物接觸史,目前仍須釐清感染源。

布氏桿菌病個案爲五十多歲男性,今年四月至新疆旅遊,在某動物市集用手觸摸羊、馬,但當時沒有水可以洗手。返臺時並無異狀,但七月突然發燒、寒顫,就醫鑑定爲感染布氏桿菌,所幸投以抗生素,八月上旬出院返家。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布氏桿菌病爲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動物宿主爲牛、羊、豬、狗等,人類感染主要因傷口或黏膜接觸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等,或食入受布氏桿菌污染的食物或其製品,如未滅菌的生乳或起司所致,嚴重者可能造成心內膜炎、肝脾腫大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未及時治療致死率達百分之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