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回頭,但滔搏們早已換了活法

日前,國內運動經銷商滔搏發佈了2024/25財報,顯示在營收270.1億元的同時,全年利潤下滑了42%。

主力品牌表現不佳仍是原因。滔搏有八成以上業績收入來自耐克和阿迪達斯。阿迪達斯近年開始減少對單一經銷夥伴的投入。耐克以越六成的收入佔比,成了滔搏當仁不讓的財報晴雨表。

滔搏的業績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耐克的影響。耐克去年12月到今年2月的北美市場下滑4%,中國更是大幅減少17%。耐克在近年有意重新佈局經銷渠道,也推出了不少符合當下運動潮流的新品,但暫時看來沒有效果。作爲曾經親密夥伴,滔搏也有了自己的更多謀劃和算盤。

從渠道銷售角色,到零售運營

今年五月以來,來自英國的專業跑步裝備品牌Soar、挪威高端戶外品牌Norrøna前後宣佈進入中國,以及更早前的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的落地,在圈內圈外都引發了不小討論。

這些品牌的背後都站着同一個推手——滔搏。

滔搏的“去耐克化”大致始於疫情後。2023年,滔搏一口氣簽約了包括HOKA ONE ONE、凱樂石等多個品牌,並投資了雪具零售商冷山,後者擁有Burton、Nitro多個國際雪具品牌的中國代理權。彼時正值戶外運動在國內開始流行,HOKA、On昂跑等小衆跑鞋品牌業績飛漲,2022財年,HOKA全年收入同比增長56%,達8.92億美元。

也許是要與曾經的代理角色劃清界限,滔搏爲這些新簽約的品牌提供了近乎保姆式的全鏈路支持,包括傳播、推廣、渠道銷售和用戶運營等。

此前,有接近滔搏的相關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簽約之後,滔搏會對所有代理品牌進行線上線下一系列規劃,包括線下和線上都會開設單品牌的旗艦店,以及私域渠道的建設。此外,還會充分結合品牌垂類的專業賽事、圈層活動等,精準觸達目標客羣,達到擴大品牌影響力的目的。

在發給36氪的信息分享中,滔搏也表示對於相對小衆的垂類運動品牌會採用更精細化的運營,“不追求盲目擴張”, “要從傳統的渠道銷售角色,持續向一站式運動零售運營商轉型“。

如毛細血管延伸至全國各級縣城的渠道網絡,曾經是滔搏取勝的武器。作爲鞋服零售商百麗國際曾經旗下的運動業務板塊,憑藉百麗早前在國內擁有的渠道,滔搏曾是第一大運動鞋服零售商。2017年,“一代鞋王”百麗被高瓴、鼎輝組成的財團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但2019年,滔搏從百麗拆分獨立赴港上市。

這一時間點恰逢中國體育產業爆發期:國內運動零售市場規模已達2357億元(2018年數據),四年複合增長率12.8%,成爲全球增速最快的第二大運動消費市場。

天時地利,滔搏有能力也有底氣攬下耐克、阿迪們的生意。且與國外“同行”們不同,滔搏爲耐克阿迪們設立的店鋪絕大多數是單品牌門店。換句話說,滔搏纔是耐克和阿迪達斯把貨賣到全國的那個角色。

轉型不易,但這是滔搏必須走的路。運動零售市場正在洗牌,能否成功轉身,將決定它的未來。

迅速變化的零售版圖

放眼海外,自救的不止滔搏。

上週,“海外版”滔搏Foot Locker拋出震撼彈,宣佈以24億美元賣身Dick's Sporting Goods,後者同樣是發源美國的運動裝備零售巨頭。

Foot Locker和Dick's的業務有重疊但各自也有側重。Foot Locker是全球領先的運動鞋零售商,年銷售近80億,主要門店開在市區;而Dick's則更像北美版迪卡儂,從槳板到自行車頭盔都可以在這裡買到,門店也通常開在郊區,客羣是家庭而非熱愛潮流的年輕人。兩者在信息公佈之後也表示合併之後將提高運營效率,擴大各自的規模,“互補性大於競爭性”。

分析師對此次合併評價褒貶不一,自《華爾街日報》週三報道兩家公司即將達成交易以來,Foot Locker的股價上漲了約80%,但Dick's的股價卻下跌了10%以上。

看衰者表示Foot Locker走低的業績對Dick‘s來說是個累贅,而看好者卻認爲這是一次取長補短的合作,考慮到迅速變化的運動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並不是壞事。

看衰或看好,談判都需要重新開始。“一些品牌可能會失去貨架空間,一些品牌會獲得更多展示渠道,或許沒有哪個品牌比耐克更密切地關注此事。”時尚媒體Business of Fashion援引Needham & Company 分析師湯姆·尼基奇 (Tom Nikic)的評論。去年,耐克佔據了 Foot Locker 採購總額的 59%。

分析師在列舉品牌輸贏家的時候,阿迪達斯、On昂跑與彪馬成爲正反面例子,前兩者一個業績回暖明顯,一個正處於快速飛昇期,“也許可以因此獲得更多貨架空間”,而彪馬則面臨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Foot Locker在過去幾年也曾嘗試通過收購和合並推進業務多元化,但收效甚微,證明從零開始運營一個新品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此外,Foot Locker在會員體系運營和線上渠道的佈局始終緩慢,在海外消費者更多願意線上購物的今天,它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滔搏也正在從海外同行的一舉一動中汲取經驗教訓,知情人士向我們透露,未來,滔搏也將採取更靈活的門店佈局來吸引客流,“例如多品牌集合店”。他舉例剛收購不久的Soar最可能是那個“吃螃蟹”的品牌。

種種跡象表明,運動零售的競爭格局已到變革之時,“水大魚大”的市場,這家老牌零售商的表現還將繼續牽動每個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