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贏票房,紅果短劇贏時間
文|蘭傑
編輯|喬芊
2月17日,《哪吒2》的票房已經突破120億元,超過了《獅子王》票房成績,成爲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亞洲電影。
對照之下,被熱議了一整年的短劇,其春節檔已經在缺乏爆款的議論中落幕,即便近日紅果短劇公佈了戰報——春節檔的總觀看量達到193億,也沒能引起太多波瀾。
擁有着《我在80年代當後媽》《閃婚老伴是豪門》等爆款短劇的聽花島相關負責人向36氪表示,今年的春節檔確實與預期有落差。
剛過去的春節,可以說是短劇行業的第一個春節檔,大家尚不清楚爆款會在哪個題材、哪個平臺中出現,但一致擺出了摩拳擦掌的狀態。
對於聽花島來說,去年春節期間他們還完全沒有檔期的概念,累計充值流水超8000萬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也只是“碰巧在春節後期上映”。
與之相較,2024年聽花島在11月的時候就開始籌備春節期間上映的短劇,拿出了更高的預算,還認真研究了“豎屏美學”,總計上線了7部作品,涵蓋了甜寵、重生等題材。
對於平臺來講,據《新聲Pro》報道,紅果大概從去年9月就開始陸續與一線製作方敲定合作,以至於其它平臺在11月找來談合作的時候,公司的生產力已經被預定出去了。小紅書也趕在1月23日的時候,官宣上線短劇頻道。
大家齊發力的結果就是,超400部短劇擠進了春節期間十餘天的假期中,而這一數據是通過各大平臺推出的“過年看短劇”專區統計的,實際上的數字只會多不會少。
但對比之下,再難有一部像《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那樣的作品出現。
短劇行業的暴富神話一度讓短劇製作方很苦惱,他們反覆向媒體強調,是流水過億,而非掙了過億。但當暴富神話真的不在了之後,短劇製作方們顯然也不大習慣這種寂靜。
“幸虧春節檔沒有上新”
春節對於電影這樣的大衆娛樂來講,是絕佳的宣發契機,這是自打上世紀90年代賀歲片在中國內陸出現之後,就已經被反覆驗證的成功經驗——就像是《哪吒2》如今的百億票房,已經相當於去年電影行業總票房的約四分之一。
但短劇還算不上是一種大衆娛樂,它是從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和注意力中結出的果實,而春節期間密切的社交行爲已經奪取了人們太多的注意力。
豆子在過去一年中已經是短劇的忠實愛好者,幾乎每天睡前都會看,有時候看一兩個小時,困了就睡了;有時候因爲“(短劇)的劇情節奏感特別強,會把它追完。”“一部大概兩小時左右,四個小時也不是沒可能。”
但就是這樣的豆子,在春節期間幾乎沒有看短劇。過年期間她的活動很多——包括大掃除、洗菜做飯、走親訪友以及打牌等等,“家庭團聚的氛圍也不適合看短劇”。更不必提以《哪吒2》爲代表的、近三年來最火的電影“春節檔”還分走了不少用戶觀劇、觀影的額度。
與此同時,短劇行業的競爭也在變得激烈。
“卷”成爲了短劇行業的春節關鍵詞,聽花島的相關負責人向36氪表示,“從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幾十部短劇上新,而且各大平臺都有自己的劇單。”“很多人說,幸虧春節檔沒有上。”——因爲太捲了。且與保量不保質的2023年不同,2025年春節檔的短劇質量水準明顯拉昇了不少。
行業上下在熱火朝天籌備春節檔的同時,也有很多疑惑。
短劇適不適合春節?免費模式下的爆款和付費模式下的怎麼對比?分賬模式下,短劇製作方能分到和充值模式下一樣多的錢嗎?
這些疑問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爲今年春節恰好與短劇行業的過渡期迎頭碰上。監管不斷加碼、紅果短劇帶頭推動行業商業模式的免費轉向,舊的方法論在失效,新的方法論仍在探索中。
一個明顯的轉變是,免費模式的短劇正逐漸成爲行業的主流。免費短劇也需要投流宣發,但對比付費短劇來講,對投流的依賴並沒有那麼高。
在付費短劇還是行業主流商業模式的階段,很多短劇廠商走的是以量取勝的路子。
簡單解釋就是用十部低成本短劇去賭一個流水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爆款。十部短劇中大概率有九部都會撲掉,但只要有一部能出來就能賺錢。賺到錢後再用這部爆款短劇營收的80%-90%去投更多的低成本短劇,此時更考驗的是投手的能力。
而在免費的模式下,短劇出品發行方有了平臺作爲依託,不再需要靠自己將投流素材推到每一個用戶手裡,宣發的邏輯也更向長劇靠近——例如不少走上了精品化的路子的短劇廠商,是依靠口碑和話題破圈,而非投流。
聽花島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短劇春節檔被業內視爲爆款的《好一個乖乖女》,“投流其實中規中矩”。
此外,短劇出品方的情況不盡相同,宣發費用跨度較大,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在總成本中所佔比例並不固定,但遠不會達到付費短劇80%-90%的佔比程度。
更依賴內容,也就意味着觀衆的意見和口味更加重要。爆款的經驗難以複製,觀衆喜歡的內容在飛速變化,這是生產過諸多爆款的聽花島感受到的危機感的來源。
在短劇成爲風口之初,那些可以獲得巨大流量的題材是類似的,男頻就是贅婿、戰神,女頻就是霸總、重生。但這些曾經的爆款題材在同質化的質疑和監管的加碼中再難創造奇蹟。如今的短劇行業也已經有了明顯的分衆化趨勢,涌現出諜戰、主旋律甚至女性主義等主題的短劇。
即便爆款的路徑還不清晰,下沉市場之中也還有不少中老年人在爲付費短劇貢獻流水,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紅果短劇的推動下,免費模式短劇佔據的市場份額已經與充值短劇平分秋色,且將成爲2025年的行業新風口。
免費模式統治下的春節檔
春節期間,豆子雖然自己沒怎麼看短劇,但卻在和父母的相處中,瞥見了他們看短劇的行爲,聊過之後,還發現他們很熟悉紅果短劇的存在。
2024年年初,行業依舊很難放棄付費短劇的模式,到底做免費還是付費幾乎是所有短劇相關的論壇和活動都必要探討的話題。但是到了2025年年初,要不要做免費模式已經落後的話題,問題是如何做、和誰做。
此時,有着巨大流量優勢和網文資源的紅果短劇已經被視作短劇行業的必選平臺。而紅果短劇自身的發力,讓其上下游都感受到了信心。
聽花島的相關負責人向36氪表示,在和紅果短劇的對接過程中,能感覺到對方處理問題的效率很高,“春節期間,我們在合作選題的時候會和平臺溝通,他們回覆很快,十幾分鍾就給你確認說OK,可以做。”
節日期間,紅果短劇還利用自身的流量優勢進行了大聲量的宣發。除了在字節系App中投放了大量的彈窗、開屏廣告,還與舒暢、劉曉慶等明星,以及聽花島、好有本領等短劇廠牌達成宣發合作。
春節對於各大App來講意味着更多的用戶注意力、更長的用戶使用時長,以及絕佳的拉新契機。在此之前,紅果短劇團隊已經達成了5000萬DAU(日活躍用戶)的目標,又重新訂下了1億日活的新目標。
從此次紅果短劇發佈的春節檔戰報來看,節日期間平臺的總觀看量達到193億次,如果以單日觀看量計算(春節假期按10天計),日均觀看量達到19.3億次,遠超普通月份的流量。
這也是一個難以比較的數字,從縱向上來講,2024年還沒有明確的免費短劇春節檔和相關數據;從橫向上來講,其他平臺還沒有披露相關數據。
但可以確定的是,紅果短劇及其免費模式已經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和擁護——在免費模式下,出品方可以分到和付費模式下差不多的錢。
聽花島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的流水雖然驚人,但是作爲出品方,他們最後拿到手的分賬金額只有500多萬元。對比之下,據業內人士推測,《我是乖乖女》的熱度雖然不及《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但出品方分得的收益卻不一定比投流充值模式下分得的低。
紅果短劇的分賬制度相對透明,包括常規廣告分賬模式和精品短劇“果燃計劃”分賬模式,總體以用戶觀看時長和廣告觀看量等作爲標準,後者對優質短劇給予製作資金支持和保底分賬外,上線後還會給予流量支持。
1月17日,紅果短劇公佈了去年12月的劇本分賬情況,單月劇本總分賬金額超3200萬,一些頭部短劇劇本的分賬金額單部可以超百萬元。
更早之前,2024年6月,紅果首次披露分賬金額超1億元,9月超2億元,11月則達到了3億元以上。
除了紅果短劇,今年春節檔還有個意料之外的新玩家——小紅書。早在1月23日正式官宣之前,小紅書已經成爲了短劇重要的宣發平臺之一。
小紅書將短劇頻道設置爲“發現”下的二級入口,目前走的也是免費模式的路子。另據短劇垂類媒體新腕兒報道,平臺付費短劇的鏈路也正在搭建之中。
從平臺側來講,此舉只是小紅書在春節期間爲App拉新的諸多手段之一。從短劇側來講,目前App內熱度較高的短劇以女頻題材爲主,符合小紅書的用戶畫像特徵。一個頗爲有趣的現象是,在小紅書上線的短劇都配上了英文字幕,這與前段時間TikTok被禁風波中平臺涌入了大量的“洋抖難民”相關,也進一步強化了小紅書國際化的調性。
但總的來講,這個幾乎最後入場短劇的互聯網App還算不上攪動賽道的“鮎魚”,許多短劇廠牌只是順手入駐,平臺上也沒有爆款短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