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被遺忘的國貨品牌,正在拼多多“活”過來

作者:高藤

原創:深眸財經(chutou0325)

在你的記憶裡,可能還留着這樣一些名字:金冠的喜糖,友臣的肉鬆餅,蠟筆小新的果凍,公牛世家的皮鞋,金河牧場的早餐牛奶……

它們曾出現在婚禮的糖盒裡、校服口袋裡,或者爸媽過年穿的新鞋盒子裡。可一轉眼,這些陪伴我們長大的老品牌,彷彿就從日常生活中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它們沒有宣佈“退役”,也不是被曝出什麼醜聞,就這麼慢慢被人遺忘了。

很多人以爲,是產品不行了、品牌老了,其實更深的原因是:一批品牌沒跟上一個時代的節奏。

今天打開拼多多,你會發現這些老品牌又“活”過來了。

01 舊地圖走不到新大陸

當年的它們並不缺知名度。

那時候的生意,是靠熟人圈堆起來的,廣告還是“央視+代言人”的打法,不需要主動觸達用戶,也不需要每年上新爆款,只要等着經銷商上門拿貨就行了。靠着經銷商和口碑,這些國貨品牌活得很好。

可移動互聯網時代來了,這套打法就不靈了。

消費者們變了。

年輕人習慣躺在沙發上刷各大購物平臺,而不是出門逛商場。他們講性價比,但更希望“好看”“好玩”“好發朋友圈”。他們也很難爲一個熟悉的牌子買單,而是更願意不斷被種草、不斷去嘗新。

渠道也變了。

從線下分銷轉向線上直銷,從靠經銷商分發,到靠平臺算法精準推送。一旦品牌和用戶之間隔了一層,那可能意味着永久失聯。

老品牌們,一邊習慣着過去的順風順水,一邊被眼前這個快節奏、短反饋、碎片化的市場搞得措手不及。有人試着模仿年輕品牌搞國潮,但發現沒人買賬;有人試圖硬擠進直播間,但ROI算下來根本不划算;也有人乾脆退回自己的舒適區,做代工、做貼牌,覺得能活着就不錯了。

但它們的產品真的不行了嗎?並不是。

你今天重新打開這些品牌的店鋪,會發現它們仍在認真做事:原料紮實、配方穩定、生產標準不低……唯一的問題,是過去那張通往消費者的“地圖”已經作廢了。

用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這一批老品牌不是不行,而是急需一張新地圖。

一張能讓他們繞過行業“寡頭效應”,找到細分人羣的地圖;一張能幫他們更快觸達消費者、更快測試新品的地圖;一張讓他們重新被看見、被喜歡的地圖。

而這一張“新地圖”,正在拼多多展開。

02 拼多多的新地圖,老品牌迴歸

復興,從來不是一場靠懷舊就能打贏的仗。

當第一批消費者開始在社交平臺發出“原來它還在!”的驚歎時,拼多多平臺上的一些老品牌,其實早已悄悄完成了煥新。

比如晉江本地鞋企“公牛世家”,是許多80後、90後上學時第一雙皮鞋的記憶。品牌不算小,但在安踏、李寧等巨頭瓜分運動場景之後,它夾在運動鞋和商務皮鞋之間的定位,就變得不上不下了。

但轉戰拼多多之後,公牛世家選擇主動避開硬碰硬的高端運動鞋的功能場景和價格帶,專注打造200元左右的輕休閒皮鞋,切入的是小鎮青年與父輩用戶的通勤與戶外運動需求。

公牛世家的休閒鞋在拼多多上是爆款(攝影:展釗)

公牛世家的休閒鞋在拼多多上是爆款(攝影:展釗)

這種精準避位的打法,居然找到了一個可持續生長的縫隙。

公牛世家推出的一雙薄底“蒼跡鞋”,憑藉比大牌類似產品低40%的價格,兼具“一鞋兩穿”的功能性,成爲全網爆款,全渠道一個月銷量能達到數萬雙,僅在拼多多地年銷售額就將近2000萬元。

精準避位,依託的是拼多多的平臺算法和人羣標籤機制,它能讓那些剛好符合某一類人剛需的產品,穩穩找到自己的消費者。

金河乳業便是一個典型例子。這家來自寧夏的老字號品牌,曾憑藉“小黃袋酸奶”風靡一時,承載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然而進入電商時代後,金河乳業反應滯後,錯過了全國化擴張的窗口期,在本地市場也逐漸被大品牌擠壓。

加入拼多多,爲這家老品牌打開了另一扇門。金河乳業推出面向Z世代消費羣體的小包裝、國潮風格的牛奶新品,切入年輕白領的健康飲奶場景。數據顯示,這一系列產品的復購率高達42%,成爲口碑傳播的核心動力。它還藉助拼多多的直播機制與消費者實時互動,敏銳捕捉到“脫脂”需求,隨即推出低脂高蛋白的脫脂牛奶,一經上市便登頂細分品類銷量第一。

2024年,金河乳業在拼多多的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不僅成功守住了寧夏市場,更藉此“彎道超車”,開啓全國化的第二增長曲線。

老品牌們不約而同地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策,不再試圖和巨頭搶商超、搶一線城市、搶代言人,而是找到那羣願意聽他們講新故事的人。“你以爲我們是老品牌,其實我們是新人在創業。”這是不少品牌在拼多多轉型中的心態共識。

而他們的創業難度,遠比新手的困難要小得多,因爲這些品牌原本在線下就有着深厚的供應鏈和工廠能力,它們沒有改變自己最本質的東西,比如用料、工藝、性價比。他們需要突破的是如何與消費者對上暗號,一旦找到合適渠道,起量就非常快,只要流量不貴、試錯不疼,他們就願意嘗試。

而拼多多正是爲這類具備產品力、但缺少傳播通路的老品牌,開了一條成本可控的創業快車道。

在傳統分銷鏈中,品牌與用戶的距離至少隔了三四層:廠商—總代—分銷商—零售終端—消費者。而在拼多多,這條鏈條被極大壓縮,反饋來得快,試錯成本低,反應自然也更靈活。某種意義上,拼多多就像一個“低重力創業艙”,對於熟悉產業鏈、但不熟悉互聯網打法的老品牌來說,這是一片能容許緩衝、迭代和生長的空間。

像公牛世家,它今年的重點是拿下平臺的黑標授權,正式登上百億補貼。它有原創、有質量,投入成本比別人高,爆款鞋子總有其他平臺的賣家模仿。

前不久,拼多多的工作人員發現,公牛世家的貨品、品牌設計各方面都已十分接近平臺黑標的標準。如果能拿下黑標授權,無論對於公牛世家品牌形象的提升還是銷量都將大有裨益,於是推動它完成切換。公牛世家接受拼多多團隊建議,砍掉多款高銷量鞋款,包括一雙單月銷量破萬的主力款,轉而只保留專版貨品。

這種黑標背後的邏輯,其實正是拼多多“長期主義”的具體體現。表面上,百億補貼帶來的是流量傾斜,實質上,是在構建一個“優質優價”的信任閉環:對用戶,意味着品質與實惠兼得;對品牌,是轉向價值經營的路徑;對平臺,則是從規模增長走向質量增長的戰略轉向。

03 老品牌上桌,頻出爆品

在傳統零售體系中,想要“打爆”一款新品,比拼的往往不是產品力,而是資源力:誰能擠進商超的黃金貨架、誰能拿下更多堆頭與端架位、誰有能力砸下營銷預算打透渠道。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爆品邏輯依然資源先行:誰能站進大主播的直播間、誰能霸佔社交平臺的種草榜單,誰有能力讓KOL們爲它瘋狂打Call,誰就能贏得流量紅利。

對於大多數老品牌而言,這種雙重高門檻,無論線下還是線上,門票都越來越貴。

但在拼多多,“爆品”邏輯重新洗牌:誰更懂用戶、誰更敢嘗試,誰就有機會“上桌”。

2023年,晉江老字號零食品牌友臣,試水推出一款肉鬆麻花,價格不到20元一袋,瞄準的是平臺上三四線城市用戶的下午茶剛需。這款產品沒請代言人、沒上直播間,上市三天日銷就突破百單,平臺隨即匹配流量資源,不到一個月就站上了熱賣榜。

“以前我們判斷一個新品能不能賣,要靠經驗、靠過去的節奏推——招商、鋪貨、終端動銷,光一個反饋週期就要一兩個月。”友臣電商副總監馬旭星坦言,“但在拼多多,我們3天就能知道一款產品行不行。”

這不只是一個渠道效率的問題,而是一整套從上架、反饋、優化、放量的加速通道。在拼多多,老品牌可以不靠明星、流量主播,也能打出自己專屬的爆款邏輯。

這款麻花後續被納入百億補貼體系,價格從32.4元降到17.82元,銷量隨之迅速攀升。更關鍵的是,消費者在評論區對新口味的建議,比如“蔥香”“香辣”能直接反哺到產品研發決策中。

這正是平臺與品牌共創爆品的方式:用真實用戶的數據,而不是盲目押寶的經驗,指導產品創新。品牌打造爆品的鏈路變短了,反饋變高效了,做出爆品的成功率自然也提高了。

像雅客千萬級單品v9軟糖,就是它們與拼多多“小二”磨合溝通後誕生的。雅客集團電商總監樑東坡去到拼多多總部,在與“小二”溝通後,最終敲定了接下來要開發的分別包含葉黃素和益生菌的兩款新品。

雅克車間緊鑼密鼓地生產

再比如金冠的MBTI情緒波動糖,切中當下“性格測試”話題,這款產品一上線,就成爲年輕用戶主動曬單、二次購買的“社交型零食”。哪怕是小衆新品,只要有人買、有人評價,平臺就會推給更多可能喜歡的人。

平臺的邏輯,是“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品牌負責想明白你是誰、你擅長什麼、你能解決誰的問題,平臺就能把你送到誰的眼前。而只要用戶認可、數據好看,就會獲得更多曝光。

而爲了降低品牌“想明白”的成本,拼多多還推出了包括技術服務費減免、百億補貼、定向流量扶持在內的一系列政策。今年4月,拼多多還推出“千億扶持“重磅惠商政策,將投入千億資源包重點扶持國貨品牌、新質品牌,這對資源不充沛、但願意做點新東西的老品牌來說,無異於在複雜競爭中插上了加速器。

也正因此,越來越多曾經“躺平”的老品牌,在拼多多上找回了那種做產品的衝勁和興奮感。因爲在這裡,只看你有沒有一款真能打動人的好東西。

爆品邏輯的轉變,也悄悄帶來了心態的變化。過去,很多品牌把一次大爆款看作救命稻草,因爲大單品的成敗幾乎決定了當年業績。但在拼多多上,品牌有了更多小步快跑的空間,不必等渠道反饋、不必打漫長的戰役,只要試得快、反饋準,就能快速調整方向。於是,老品牌們也開始從傳統工業思維轉向柔性創新邏輯,用自己的節奏,建立起穩健的爆品體系。

04 老品牌重新長大

在拼多多這塊土壤裡,我們看到的不是情懷的回潮,而是一場關於效率、試錯和理解用戶的能力修行。

這批老品牌,靠着幾十年打磨出來的製造力,找到了通往下一階段的路徑。它們開始直面用戶的反饋,走出“老一代人記得”的舒適區,走成了“新一代人願意分享”的品牌故事。

拼多多提供的,不只是流量和扶持,更像是一張新地圖,讓這些品牌有機會重新認清自己、重新定義用戶、重新講述故事。

誰說一段品牌旅程只有一次巔峰?只要願意再拼一次,那些曾在貨架上消失過的老品牌,也能在屏幕這頭,重新成爲人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