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傷病員,我就到哪裡去”(時空對話)
"當兵不怕死,怕死別當兵。"今年6月,92歲的抗戰老兵張宜順,在福建漳州的一場抗戰書籍贈書儀式上,分享了自己難忘的抗戰歲月。
1933年,張宜順出生在山東淄博的一個貧困家庭。1944年,年僅11歲的他投身抗戰,成爲一名看護員,此後又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成爲一名護士。1978年,張宜順轉業到漳州工作,在醫療衛生系統貢獻力量。
爲什麼要參軍?
"不到10歲的孩子被抓去挖礦啊,這日子根本沒法過"
"日本強盜莫須怕,送上面前一聲殺!我們消滅他!我們打垮他!殺、殺、殺……"兒時在家鄉學會的抗戰歌謠,張宜順依然熟悉。
1938年,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員廖容標帶領部隊到張宜順家鄉宣傳發動羣衆抗日。目睹日軍惡行,張宜順的哥哥張宜蘊響應號召,於1939年加入八路軍抗日遊擊隊。"在那之後,我們5年都沒有哥哥的消息。"張宜順說。
當時,日軍佔領淄博,強徵勞工開挖煤礦,張宜順9歲時就被抓去下礦井。僅80釐米高的礦道內,一個個瘦小的孩子光着身子、綁着繩索、揹着煤筐挖煤。"下了礦,要一天一夜才能上去,一個人一天要挖很多煤,挖少了就捱打,柳條子抽在身上,一抽就是一條血痕。"張宜順一邊講述、一邊演示,對於在礦井中的黑暗時光,他記憶猶新。"下了礦後,不能睡覺,也沒有水喝,大家渴極了就在滴水的牆下挖個小坑,輪流趴地上喝一口。"礦洞塌方、誤觸電線……年幼的張宜順在礦洞下多次死裡逃生。"不到10歲的孩子被抓去挖礦啊,這日子根本沒法過,我特別恨日本侵略者。"張宜順說。
1944年,由於抗日軍屬的身份,張宜順的父親被抓走審問。在此期間,張宜順父親瞭解到了張宜蘊的消息。張宜順父親逃脫後,毅然前往沂蒙山抗日根據地,投奔張宜蘊所在部隊。同年,張宜順的母親也帶着11歲的張宜順及幼女,一路奔向沂蒙山抗日根據地。
"路好遠!我們白天不敢走,只能晚上趕路,母親裹着小腳、妹妹年齡小,走也走不快。"聊起投奔根據地的這十幾天路程,張宜順忍不住哽咽,"我們挑了一擔老家的陶瓷,一路換糧食過去,就這麼一直走到根據地。"
找到了父親和哥哥,張宜順的母親和妹妹在當地安頓下來,分到了地和房,家門口也光明正大掛上了抗日軍屬的木牌。"我這個小孩兒也要當八路軍。"母親和妹妹安頓好後,11歲的張宜順像哥哥一樣穿上了軍裝,成爲魯中軍區後方醫院三所的一名小看護員。
爲什麼要善待日本戰俘?
"日本帝國主義是死敵,但有些士兵是被強徵的,我們要感化他們"
"當時年齡小,怕部隊不要我,所以我更加積極表現,大人做的事我也做。"回顧自己的成長,張宜順提到了老班長呂友愛。張宜順介紹,呂友愛在1940年入伍,比張宜順大不了幾歲,曾被評爲魯中軍區勞動模範。"班長管我們生活,教我們怎麼當好一名看護員。"張宜順動情地說,他學着爲後方醫院患者送飯、打水,照顧他們起居。
1944年,八路軍在沂水縣殲滅守城日僞軍,那是張宜順第一次上戰場救護傷員。"上戰場,開始確實有點害怕,但仗打得多了也就習慣了。"張宜順說,"哪裡有傷病員,我就到哪裡去。"在此次戰鬥中,八路軍俘獲3名受傷日軍士兵,張宜順所在的班被安排照顧傷俘。
"一開始我不願意啊,我特別恨日本侵略者,打他們還來不及,更別說護理了。"張宜順說,後來指導員把他叫去辦公室,做他的思想工作。"日本帝國主義是死敵,但有些士兵是被強徵的,我們要感化他們。"聽了指導員的一番話,張宜順決定服從組織安排,照顧他們。
語言不通,當時張宜順也不識字,但3名傷俘都能寫漢字,張宜順就讓他們在紙條上寫下需要的物品,再找指導員幫忙認字,或是用手勢溝通洗澡、刷牙等簡單需求。
"他們看到八路軍很好,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出院後都去魯中軍區兵工廠工作了。"張宜順回憶,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宜順照護過的戰俘馬山還寫了講稿,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擁護。"我們要銘記歷史,更要珍愛和平。"張宜順感慨。
戰友的哪句話記憶最深?
"小張,你真幸福!當兵不到兩年,日本就投降了"
在戰鬥的同時,張宜順開始爲自己"掃盲"。"要當兵,要當一個好兵、一個有戰鬥力的兵,一定要有文化。要更好爲人民服務,必須學習文化知識。"
"當時老戰士們都說,當兵就是爲了保國、保家、保田、保飯碗。"張宜順說,軍區的幹部和戰士們抱着共同的信念,經過了艱苦的戰鬥,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很多戰友不幸犧牲了,沒看到這一天。"魯中軍區的老戰士們對張宜順說,"小張,你真幸福!當兵不到兩年,日本就投降了。"
1952年12月,張宜順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張宜順隨部隊南下,來到福建的一所部隊醫院工作。此後,他不斷學習、深造,一直讀到大學,成了醫院的業務骨幹。
1978年,張宜順轉業至漳州,曾任漳州市衛生防疫站黨委書記、主管醫師。"無論做什麼事,我都要求自己專注、認真。"張宜順熱愛學習、勤於鑽研,也同樣嚴格要求兒女。雖已92歲高齡,但張宜順常常走進學校、社區,講述保家衛國的故事。
目前,張宜順還在配合完成漳州市"抗戰老兵記憶搶救"專項行動。漳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漳州軍分區政治工作處、漳州市委老幹部局採用多維度記錄方式,對老兵進行口述史採集,建立完整的音視頻檔案;對溝通困難的老兵,則通過家屬、戰友的口述還原歷史;對勳章、證件、書信等實物進行高清數字化存檔。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生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黨的熱愛,我也教育子孫後代,要把這份熱愛傳承和延續下去。"張宜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