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窄門,需要整個社會來推開
來源:法治日報
□ 記者手記
採訪結束後,記者又繞到康康家附近的幼兒園,空蕩蕩的滑梯上停着幾隻麻雀。恍惚間,康康貼在玻璃門上壓扁的鼻尖又浮現眼前——那不僅是孩子的渴望,更是對社會的叩問。
孤獨症兒童入園難的困境,遠不止一道鐵門。
它首先是道資源門檻。“影子老師”每月8000元的報價對不少家庭而言是難以承受之重。因此有業內人士呼籲,在政策層面將特教助理納入普惠性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
它更是道認知鴻溝。普通幼兒園1:10的師生比,註定無法完全捕捉特殊兒童的細微需求。康康搶玩具的莽撞,容易被簡化爲“行爲問題”;他貼向玻璃的渴望,可能被解讀爲“情緒失控”。採訪中我們得知,很多幼師缺乏特教培訓,連基礎干預技能都沒有。
最深的壁壘還在人心。有時候,兒童樂園裡家長抱走孩子的條件反射,家長羣裡隱晦的排斥,甚至康康母親無意識攥紅孩子手腕的恐懼——這些“細密的刺”,織成隔絕的羅網。當融合被簡化爲“別影響他人”,孤獨症兒童便成了需要被管理的“麻煩”。
真正的融合,需要拆掉有形的門,更要鑿穿無形的牆。
它依賴專業賦能。將特教技能納入幼師培養必修課,建立幼兒園與康復機構的轉銜機制。
它指向觀念革命。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融合幼兒園,特殊兒童的存在被視爲培養同理心的天然課堂,老師引導普通孩子理解同伴的特別表達。當“康康們”不再被視作“闖入者”,當差異成爲常態而非例外,玻璃門上的白霧纔會真正消散。
每個趴在門縫上的孩子,都渴望能被門內的光照亮臉龐。拆掉那扇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文麗娟 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