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的好日子回來了!

不知不覺中,牧原股份的股價已經悄然漲上來了。從去年10月23日的低點算起,截至7月5日,股價漲幅已經達到了38.50%,同期大盤反而下跌了1.11%。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來公司營收和淨利均大幅遇冷。2023年全年,牧原股份營收/淨利爲1108.61/-42.63億元,同比-11.19%/-132.14%,錄得上市以來首次虧損;2024年Q1,營收/淨利爲262.72/-23.79億元,同比+8.57%/-98.56%。

值得注意的是,從年初以來,豬肉價格便穩步上漲,截至7月4日,豬肉平均批發價爲24.31元/kg,較年初上漲18.92%。顯然,這不過是市場在預判豬週期啓動後的又一次搶跑。

展望未來,牧原股份還有繼續上漲的空間嗎?

1

牧原股份主營業務爲生豬的養殖銷售和生豬屠宰,主要產品爲商品豬、仔豬、種豬及白條、分割品等豬肉產品,屠宰業務所用生豬均來源於公司自有養殖場。

截至2023年,養殖業務佔比97.62%,屠宰和肉食業務佔比19.72%,貿易業務佔比2.73%,其他業務佔比0.49%,減佔比-20.56%。

就細分業務而言,牧原股份在生豬養殖上採取“自繁自養”,屠宰業務發展迅速。

規模化養殖主要包括“自繁自養”和“公司+農戶”兩種模式,代表分別爲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其中,“自繁自養”模式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擴張較爲遲緩,還要承擔折舊/攤銷產生的固定成本,但站在更爲長期的視角,由於規模效應和學習效應,最終可以更好控制質量和降低成本。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牧原股份的生豬完全成本在整個行業內都是最低的。

牧原股份利用龐大的豬源優勢順勢切入下游屠宰業務。2023年,公司屠宰生豬達到了1326萬頭,同比增長80%,超越雙匯成爲國內第一大屠宰企業,屠宰與肉食業務在營收中佔比自2020年的2.35%提升至19.72%。截至 2023 年底,公司已投產 10 家屠宰廠,投產屠宰產能 2,900 萬頭/年。

不論是生豬養殖還是屠宰,牧原股份均已成長爲國內的龍頭企業。

2

牧原股份的優勢是環環相扣,一以貫之的。

要分析一家公司的未來成長性,最終都要落實到量價層面。從量的角度來說,公司要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靈活調整產量,在週期頂部多賺錢、底部少賠錢;從價的角度來說,公司要降低成本、提高均價,在單位商品銷售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就量來看,牧原股份優勢主要來自獨特的二元輪迴雜交育種體系。

區別於市場中主流的三元雜交育種體系,牧原股份採用了二元輪迴雜交體系。在這種體系下,通過採用白豬父本與二元母豬進行雜交,使得二元母豬可以實現肉、種兼用。如果外部衝擊導致產能去化、豬價上漲,二元母豬可以留種補充能繁母豬,縮短補充能繁母豬所需時間,如果能繁母豬儲備充足,二元母豬又可以直接作爲商品豬銷售,加快能繁母豬產能去化的時間。

相對於三元雜交長達約34個月的完整週期,二元輪迴雜交完成擴產僅需24個月,這意味着牧原股份面對豬價上漲,可以更爲迅速地調整生產節奏,吃到週期頂部最爲豐厚的利潤。

就價來看,牧原股份優勢主要來自一體化產業鏈模式。

牧原股份對外表示, 2023年生豬完全成本爲15元/kg,預計2024年全年生豬完全成本將進一步下降至14元/kg,希望年底能降到13元/kg。考慮到公司6000餘萬頭的出欄量和8000萬頭/年的產能規模,如此之低的完全養殖成本依然在行業之中名列前茅,可謂殊爲不易。

牧原股份之所以一直能做到成本全行業最低,究其原因:

一是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養殖模式下,公司可以充分享受規模效應、學習效應所帶來的好處,例如應用先進、高效的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建設智能現代化豬舍,持續做好生豬的健康管理與生產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公司不但能精準防控疫病、提升存活率等,還能顯著提升生豬的繁育及生長性能;

二是在二元輪迴雜交體系下,公司無需引種和維持兩個單獨的純繁種羣,自然也無需承擔對應的折舊成本,公司還在保證瘦肉率的基礎上,優化飼料配方,通過不同品種間的原料置換降低料肉比,同時探索出獨有的“低豆日糧”,大大減少了對高價豆粕的依賴,2023年公司飼料種豆粕用量僅佔5.7%,不到行業平均水平13%的一半,考慮到飼料在營業成本中佔比達到了55-65%,這無疑會成爲公司降本的核心優勢。

隨着牧原股份向下遊拓展,銷售產品附加值隨之提升。2023 年,牧原股份屠宰肉食業務產能利用率同比增加21個百分點提升至 46%,已經步入放量階段。隨着公司繼續提升已投產屠宰廠的運營效率,開拓肉食銷售市場和渠道,優化客戶結構,產品銷售單價持續向上,主營業務之間的協同有望持續增厚利潤。

並且,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生豬養殖企業對於豬週期迴歸的預測和搶跑,商品豬、仔豬和種豬價格也會發生不同步的變動。牧原股份可以依據不同時點商品豬、仔豬和種豬的價格變動,靈活調節對外銷售結構,從而達到提高銷售單價的目的。

3

牧原股份或將觸底反轉,養豬之王即將回歸!

短期來看,豬價或持續回暖,成本將有所下降。

生豬產能持續去化,供需失衡的局面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5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爲3996萬頭,同比下降6.2%,相對年初減少3.52%。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年修訂)》中,能繁母豬的目標保有量爲3900萬頭,目前存量約爲102.46%。考慮到過去幾年生豬養殖企業損失慘重,正邦、天邦食品等多家上市豬企出險,中小養殖戶面臨的形勢只會更加嚴峻,預計企業擴產的意願和能力都有所下降,供給減少將支撐豬價持續上行。

豆粕和玉米價格持續下行,產能利用率提高攤薄固定成本。截至6月27日,玉米/豆粕價格下降至2.58/3.66元/kg,同比-11.95%/-14.88%,飼料原材料價格下降將逐漸體現到完全養殖成本之中。同時,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生豬養殖業務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85.89%,且近年新增生豬養殖產能規模已處於放緩狀態,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預計未來隨着產能利用率的持續提高,折舊、攤銷等固定成本將明顯下降,進一步擴大盈利。

長期來看,中小養殖戶出清,市場份額將持續增加。

在過去,我國生豬養殖長期以散養爲住,散養戶、中小規模養殖場數量衆多。不過,隨着豬價持續低迷,中小養殖戶數量明顯下降。據Wind數據顯示,在2019-2022年間,1-49頭/50-99頭/100-499頭的養殖廠數量分別-16.15%/-5.65%/-10.34%,50000頭以上的大型養殖廠數量卻增長166.22%。主要是因爲大型養殖廠具備更強的管理和技術,能夠更好地防治疫病、保證質量,對於週期的抵抗力也更強,因此所佔有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牧原股份作爲生豬養殖龍頭,有望充分享受市場集中度提高的紅利。

豬肉是國人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在我國肉類消費中佔到6成左右。2023年生豬出欄量爲7.27億頭,同比+3.8%,預計隨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對於豬肉的消費會在未來保持韌性,整體市場規模依然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4

對於偏好投資豬週期的投資者而言,過去幾年無疑是非常艱難的時刻。豬價漲了又跌,週期來了又去,生豬產能遲遲難以去化。

不過,在豬價持續上漲的當下,投資者們可能真的要“守得雲開見月明”了,而在這種情況下,龍頭往往最能享受週期頂部的紅利,股價具備最好的向上彈性。

豬肉漲價了,牧原股份的好日子要回來了!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爲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