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音樂創作絕非只是要飯 朱頭皮、王宏恩、謝宇威、楊肅浩同臺高歌分享心聲
▲朱頭皮、王宏恩、謝宇威、楊肅浩同臺分享心聲。(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臺北報導
母語創作如何開拓新天地?布農族音樂創作者王宏恩表示,現今大部分原住民族的語言流失都非常嚴重,會講族語的只剩下長輩,但現在也是族語歌創作的最好時間點,因爲族語創作是AI大數據無法取代的。音樂創作者音樂創作者朱頭皮(朱約信)也指出,母語音樂創作不容易,國家的補助對於母語創作有非常大的幫助,絕非只是「要飯的」。
Y’s Day「週三青年日」26日晚間舉行青年座談,討論主題爲「Sing with mother's tongue—母語創作如何開拓新天地」,王宏恩與朱頭皮是在這場座談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與青年分享觀點的來賓還包括客家音樂創作者謝宇威、臺語音樂創作者楊肅浩、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臺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
主持人、音樂創作者朱頭皮(朱約信)在座談會一開始,先自彈自唱,除了表演《鵝媽媽出嫁》歌曲,也要求同場出席的歌手們在發言前必須先唱一首歌,他幽默的言談也讓現場青年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對於母語與創作,朱頭皮認爲,音樂創作與母語音樂創作均不容易,國家的補助對於母語創作有非常大的幫助,絕非只是「要飯的」。
▲主持人、音樂創作者朱頭皮。
▲客家音樂創作者謝宇威。
客家音樂創作者謝宇威在表演客語版歌曲《一樣的月光》歌后也表示,過去的臺灣教育只關注在中國地理,反而對臺灣本土瞭解很少,他從前也是以華語創作音樂,但在1987年解嚴後受到「本土新苗運動」的啓發,開始嘗試客語歌曲,希望讓更多人關心臺灣這塊土地。
謝宇威認爲,目前的臺灣音樂市場上還是以華文爲主,客家歌手比較不能用賣CD來生活,所以需要對於不同族羣的補助,以鼓勵更多年輕人關心臺灣本土的文化,出現更多更好的作品,臺灣的母語纔是根植臺灣的東西,纔是臺灣真正的「護國神山」。
布農族音樂創作者王宏恩緊接者也表演了布農族歌曲《當心裡憂傷時》,對於曾經是第一位以族語創作並獲得金曲獎方言男歌手獎的歌手,王宏恩表示,他之所以用族語創作,並非爲了得獎,而是爲了讓阿媽聽懂年輕人的音樂。
王宏恩指出,自己從小在部落長大,族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過去創作華語歌曲時,較容易以得獎與否評判歌的好壞,然而母語創作更像是使命感的一部分,現今大部分原住民族的語言流失都非常嚴重,會講族語的只剩下長輩,但現在也是族語歌創作的最好時間點,因爲族語創作是AI大數據無法取代的,「越本土越國際,越傳統越科技」,用族語創作纔能有更好的生存。
▲布農族音樂創作者王宏恩。
▲臺語音樂創作者楊肅浩。
臺語音樂創作者楊肅浩在座談會上則是現場演唱臺語歌曲《秋離》,他表示,十年前曾參加民歌四十音樂創作大賽,畢業後才發現做音樂無法完全支撐音樂人工作,因而選擇回到高中職擔任教師。
楊肅浩強調,這幾年的臺語創作競爭越來越大,是很好的現象,然而政府對於音樂的補助並不是全額補助,自己也不是因爲補助纔開始做音樂,補助是對創作人的養成,讓音樂創作者能透過預算找到更好的資源,畢竟文化底蘊是很難教的一件事,身爲教師有義務告訴學生過去發生過的事情,每個語言都有其背後文化,若沒有文化藝術就沒有辦法關懷社會,而音樂就是可以感動人的最好工具。
臺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郭玫岑指出,在臺灣的歷史中,本土語言曾因國語政策而遭受壓制。例如,學校內禁止使用臺語、客語及原住民語,導致許多人從小對母語產生羞愧感。然而,近年來社會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投入母語復興,特別是在音樂創作上,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本土語言展現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透過音樂發展更豐富的表達方式與傳播管道,希望此次的座談會透過聚焦母語創作的未來發展與音樂的力量,能讓更多人瞭解深化母語文化傳承與推廣的重藥性。
▲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
臺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在總結時也表示,自己在真理大學任教擔任文化行政工作,也是臺灣藝評人協會策展人。根據《文化基本法》第二十條規定「文化與藝術工作者之生存權及工作權,應予以保障」,因此政府應提供音樂創作者相關的協助措施,纔是幸福社會的象徵,臺灣自詡爲已開發國家,要有心靈文化藝術的滿足,不論是甚麼工作,都應該重視多元機會與發展並彼此尊重。
陳俐甫認爲,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差異,在於對人的尊重、對多元社會的承認。現代臺灣社會對於不同職業有更多尊重,雖然法規已有進步但卻沒有在用,主因是官僚怠惰、受影響藝術家沒有強力爭取。臺灣若沒有本土文化,民衆就不會愛這個國家,若放任本土文化的消滅,就是不愛臺灣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