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視角看白色恐怖!小薰「以肉易肉」被兒發現…奪人權電影首獎
記者黃庠棻/臺北報導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Taiw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Film Festival)自9月19日至10月12日於北、高兩地盛大舉行,今(12)日圓滿落幕,並於國立中正紀念堂演藝廳頒發「人權電影獎」。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頒發「人權電影獎」。(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國家人權博物館爲提升臺灣國際人權電影展的知名度及能見度,今年首度將影展轉型爲電影節,並首度舉辦「人權電影獎」,鼓勵民衆透過影像作品,探討人權議題,該獎項區分爲「青年組」(18到36歲以下)與「社會組」(36歲以上)兩大競賽單元,每組設置首獎、優選與佳作,分別頒發十五萬元、十萬元與五萬元獎金。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頒發「人權電影獎」。(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今年「人權電影獎」評審團由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林正盛擔任主席,並邀請《民主,練習中》導演楊正欣、《新來的小朋友》導演陳聖元與影評人彭紹宇擔任初審評審,從主題多元、創造力豐沛的百部短片中選出二十部入圍作品;再邀請策展人葉天倫導演、臺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陳伯任、影評人翁煌德、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出任決選評審,選出首屆人權電影獎得主。
▲2025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頒發「人權電影獎」。(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社會組首獎由隋淑芬執導的《五花肉》奪下,該片由金馬得主與剪輯大師廖慶鬆親自操刀,並由小薰(黃瀞怡)、庹宗華主演。小薰在片中演出爲母則強的妻子,爲了嗷嗷待哺的幼子,想出「以肉易肉」方式換得桌上熱騰騰香噗撲的五花肉。
▲《五花肉》。(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五花肉》有別於多數關於白色恐怖劇情片常見的男性視角,而是以妻子、母親的處境爲主軸,敘事具濃厚的文學性,蘊含着對時代的無言控訴。作品在時代氛圍的還原上堪稱用心,演員表現更與之相得益彰。
隋淑芬透露,故事發想自一位前輩作家兒時的捱餓經驗,參雜父親被誣告入獄及自己無憂純真的玩樂童年,以此交織而成。藉由即將上小學的男童視角,經歷父親被捕、發現母親「以肉易肉」的秘密,帶出60年代白色恐怖的政治肅殺氛圍與普遍貧窮的社會現象。
▲《五花肉》。(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首屆「人權電影獎」青年組首獎由黃勇嵻執導的《留學生》奪得,該短片描述從越南來臺升學的留學生阮氏青春和範氏梅發現,現實生活與想像有極大落差,留學生與外籍勞工身份在臺灣似乎沒有區別,不願成爲逃逸外勞的青春,如何試圖透過轉校來取得更好的機會與未來,卻徒勞無功。
▲《留學生》。(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導演黃勇嵻在談到創作初衷時表示,少子化與勞動力短缺已是臺灣當代社會的巨大隱憂,他希望透過青春和梅的故事,聚焦越南留學生在臺灣的現實生活與心理掙扎,從他們既是「學生」也是「工人」的雙重角色,呈現這羣人在邊緣地帶奮力生活的真實樣貌;評審認爲透過越南「留學生」的獨特視角,影片深刻揭示臺灣勞動處境的沉痾與結構性困境,展現出對人權議題的敏銳關注。
▲《留學生》。(圖/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提供)
人權館期待透過「人權電影獎」鼓勵年青世代以影像創作關注及探討表人權議題,並吸引更多觀衆透過影像學習、理解及反思人權的核心價值。人權館表示,明年臺灣國際人權電影節將持續擴大辦理,持續透過國內外影像作品的力量,推廣人權理念並與國際交流,讓國際看見臺灣民主及人權進程,也讓國人感受臺灣與國際人權議題的連動,以及守護臺灣人權的重要性及對全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