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爲止,美股二季報表現如何?
隨着美股二季報披露進入尾聲,一份份財報數據正勾勒出市場的真實脈動。
據追風交易臺,高盛在最新研報中揭示,標普500指數已有327家公司交出成績單,佔總市值69%——63% 的企業盈利超預期,創下二十五年來罕見高比例,然而市場反應冷淡,這主要是因爲此前關稅壓力導致的超低預期。
二季度科技巨頭持續領跑,盈利增速是其他公司的6倍多,而關稅陰影下企業的應對智慧更成爲關鍵變量。這場看似亮眼的財報季,實則藏着諸多值得細究的反差與玄機。
高盛提示,下半年關稅壓力可能邊際增大,而企業爲保護利潤率而持續提價,可能進一步壓制實際需求。但利好因素同樣明顯:企業對關稅的應對能力超預期、財政政策對2026年盈利的溫和提振,以及大型科技股的增長慣性,均可能支撐盈利韌性。
超預期比例創 二十五年新高,但 “水分” 不可忽視
從整體表現看,二季報的 “成績單” 頗爲亮眼。
截至 8 月 1 日,標普500中已有327家公司披露二季報,佔總市值的69%。其中,63%的公司每股收益(EPS)超過分析師共識預期,這一比例是二十五年來最高水平之一,僅低於疫情後經濟重啓階段。
盈利增長動能也超出預期。標普500二季度 EPS 同比增長9%,顯著高於季初分析師預期的4%。這一增長由營收和利潤率共同驅動:平均 EPS 超預期幅度爲8%,平均營收超預期幅度爲3%,顯示企業在收入端和成本控制上均有不錯表現。
不過,這一 “高超預期率” 存在特殊背景。今年年初,分析師對企業盈利的下調幅度較大,形成了 “過低的預期門檻”。
高盛指出,這種預期先行下調的動態,導致二季報中 “超預期” 的含金量打了折扣 —— 市場對盈利超預期的反應明顯弱化:超預期公司的股價在披露後僅跑贏標普55個基點,遠低於歷史中位數101個基點;而不及預期的公司股價表現更差,跑輸幅度達362個基點,是歷史平均水平的近兩倍。
企業指引轉向積極,盈利預期修正創近年新高
與一季度的謹慎不同,二季報中企業對全年盈利的指引明顯轉向樂觀。
數據顯示,56%的提供全年EPS指引的公司上調了預期,這一比例幾乎是一季度(29%)的兩倍;而維持指引不變的公司佔比從一季度的54%降至27%,顯示企業對後續經營的確定性增強。
企業信心的回升也推動了分析師預期的修正。衡量盈利預期上調與下調比例的 “盈利修正廣度”(即上調公司數減下調公司數再除以總公司數)已飆升至2021年底以來的最高水平,與近幾個月美股股價的上漲形成呼應。這意味着分析師正在集體上調對未來盈利的判斷。
但需要注意的是,2025年和2026年的 EPS 共識預期仍較年初低約3%。高盛認爲,這反映出年初關稅政策落地後,市場對長期盈利的擔憂尚未完全消退,短期預期修復尚未完全覆蓋長期不確定性。
關稅壓力緩解信號顯現,企業應對策略分化
關稅對企業盈利的影響是二季報的核心議題之一。
報告指出,從財報電話會議的反饋看,企業對緩解關稅衝擊的信心顯著提升:在討論關稅影響的公司中,27%明確表示,關稅對利潤的拖累將小於此前預期。部分企業提到,今年以來關稅稅率的實際水平低於年初宣佈的計劃,是預期改善的重要原因。
企業應對關稅的策略呈現多樣化:76%的公司提到通過供應鏈重組(如調整供應商、優化物流)緩解壓力,60%選擇提價轉移成本,51% 則通過削減其他成本對衝。
其中,“提價” 策略的普及,與高盛經濟學家的判斷一致 —— 關稅成本向終端價格的傳導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推高通脹,但這也會對企業的實際收入增長(剔除價格因素)構成下行風險。
大型科技股 “一枝獨秀”,增長差距再擴大
二季報最顯著的亮點仍是大型科技股的增長韌性。
儘管英偉達要到8月27日才披露財報,但納入市場對其的預期後,Mag 7二季度EPS同比增長達26%;而標普500中其餘493家公司的EPS同比增長僅爲 4%,兩者差距達22個百分點,遠超季初市場預期的14個百分點。
這種 “分化” 並非短期現象。從歷史數據看,大型科技股的盈利增速自 2024 年以來持續領跑,其在標普500盈利中的權重也不斷提升。高盛認爲,這一羣體仍是支撐指數盈利的核心動力,也是未來盈利預期上修的關鍵變量。
後續值得關注的是8月剩餘時間的財報披露,尤其是英偉達等科技巨頭的表現,以及企業對三季度關稅影響的最新判斷 —— 這些都將影響美股盈利預期的下一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