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藍曾估罷免最慘3席、最好0席 賴清德與極端青鳥激出中間選民

▲賴清德發動團結十講後,藍委於內參民調中全數回穩。(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鄭佩玟/臺北報導

發動大罷免的民進黨嚐到了24+1比0的政治苦果,回顧從連署到投票前夕,綠營發動側翼輿論攻勢,向國民黨地方黨部抄家滅族,反罷聲勢跌落谷底。藍營人士透露,五月首波內參民調顯示,藍委徐巧芯、葉元之、牛煦庭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直至賴清德總統六月底啓動團結十講失言連連,加上青鳥的自我膨脹惹怒中間選民,讓藍營緊抓一線生機,全黨賴清德火力全開。隨之的第二波民調、七月的封關民調,所有不同意皆領先同意,最終結果爲民進黨慘摔。

藍營人士透露,國民黨首次內參民調中顯示徐巧芯、葉元之、牛煦庭同意票遙遙領先不同意票,「但其實最差的時候也就只有三席可能會被罷免」,國民黨隨即啓動區域聯防,以地方守護與全國大造勢分進合擊,整合藍營執政縣市能量,跨區支援協助,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臺中市長盧秀燕與立法院長韓國瑜等人,投票前每週末幾乎行程滿檔,相互輔選各區造勢活動。

▲24席國民黨立委安全挺過大罷免。(圖/記者鄭佩玟攝)

與此同時,賴清德啓動團結十講成爲藍營轉守爲攻的關鍵轉折點。藍營人士指出,回顧過去四講,賴總統談「團結」時強調,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談「憲政體制」提及,賴總統1946年所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沒有派員參加,又批野黨提出每人發1萬元政策,總共要花2300億,反問「1萬元能用多久?」全都引爆熱議。

賴清德在勘災時的冷血發言在網路社羣上的相關發言影片更是不斷瘋傳,藍營人士指出,「罷免等於對賴清德不信任投票」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是因賴清德自520上任總統後,至今政績乏善可陳,放任青鳥到處出征,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還以「刑法100條」恐嚇在野黨立委,但刑法第100條是民進黨前輩當年拚命爭取廢除的,如今賴清德竟坐視柯建銘喚醒人民對戒嚴時代的恐懼記憶,將民進黨一手打造的民主形象拋諸腦後。

在綠委郭昱晴「獵巫式愛臺」、沈伯洋「紅孩兒」家族賺紅錢一一發酵後,民進黨終於自食政治惡果,國民黨六月的內參民調中顯示24席藍委不同意票皆高於同意票,儘管徐巧芯、葉元之、牛煦庭誤差範圍尚未拉大,但全黨士氣已逐漸高昂,相反的民進黨支持者卻越來越失控,不斷在網路上引戰,攻擊不同立場、沉默的選民爲中共同路人,柯建銘又稱「不去罷免非臺灣人」,讓24席藍委的封關民調也都是不同意持續領先。

藍營人士強調,在「抗中保臺」主旋律下,這一代年輕人早已耳熟能詳「抵抗中國影響,鞏固臺灣認同」,但政治語言若未伴隨實質作爲,就容易落入「說一套做一套」的批判,這也正是在動員選民時遭遇強烈抵抗的根源,具有投票權的年輕人,成長於民主深化和不斷衝突的政治風波之中,所期待的是實質政策與透明過程。兩蔣、中國等概念對他們來說,反不及美國關稅、AI半導體、普發現金等切身利害,這也是國民黨除了打出「票投不同意,教訓賴清德」,有效凝聚泛藍支持者士氣外,民生牌也能上升到中間選民對賴清德投下不信任票的關鍵。

國民黨反罷免大成功,贏的不只是席次,更贏得一次翻轉弱勢形象的契機,但這場「撐過」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唯有持續提升組織動員與在野監督力,爭取民意支持,將好不容易引起共鳴的中間選民也轉化爲藍票,才能在明年的縣市長選舉再下一城,給賴清德一次真正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