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賴清德是否推新核能有關鍵5年 出招!將設全民互動式平臺

▲總統賴清德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資料照/總統府提供)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近來,立法院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六條修正案;同時,核三廠2號機運轉執照到期,於17日晚間解聯正式除役,臺灣進入非核時代。不過,賴清德政府對核能,在安全、核廢可處理與社會有共識的三原則下,仍持開放態度;甚至2030年,會是政府評估「新技術核能」的關鍵年。而在此之前,爲了讓社會能在「相同事實基礎」上討論,環境部已規劃新的互動式資訊平,目前已在最後封測階段,希望透過廣泛社會討論,逐步達成社會共識,能源的選擇由人民來決定。

事實上,賴清德上任以來,對於能源政策已有清楚的態度揭示,共有三大重點:第一,要確保穩定供電;第二,要優先努力開發多元綠電;第三,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

換言之,賴清德政府對「核電」是開放討論的,環境部長彭啓明接受訪問時表示,過去這一年來,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4次會議中,都有觸及核能問題,原則上就是三個原則:安全、核廢料與社會共識。

彭啓明說,核能是核安會跟經濟部主管,環境部是從淨零角度來看,臺灣政府很認真在跟國際能源總署視訊討論相關議題,實務上會遇到幾個狀況:首先,5月17日依法規,臺灣的核電就要停,因此就算修法通過,這也不會是「延役」,而是「重啓」。

彭啓明表示,如果要重啓核電,根據IEA國際能源總署的報告,大概要花5到6年,一個機組大概是400億到1000億元。他說,基本上檢查安全很花時間,而且以前蓋核電不須要環評,現在須要環評,這就會很困難。

彭啓明直言,「這是很困難的過程」。但他也說,政府是很開放討論的,國外專家IEA有注意到臺灣,6月17日有邀請他到日本能源高峰會談淨零,他覺得這滿有意思的,等於臺灣的轉型淨零有被國際注意到,選的路是人家覺得不錯的路徑。

▼賴清德政府處理能源議題的4大工作重點。(圖/AI製表)

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受訪則表示,能源議題簡單說,「安全」就是國家安全,這大家應該都同意,現階段有4件事要做:第一,確保穩定供電,推動二次能源轉型;第二,討論能源議題要在「共同事實基礎上」討論,所以環境部正在處理一個資訊平臺,這樣狀況下才可以理性討論,不論是擁核派或反核派,都可以在同樣事實基礎上討論。

張惇涵說,第三,就是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的三原則;第四是,針對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還在談判階段,但關稅政策是影響全球,臺灣是第一個提出對淨零路徑的堅定立場,因爲新變數,所以腳步必須穩健,策略要靈活,臺灣要站在國際市場接軌角度,審慎處理淨零轉型議題,不是意識形態,所以關於能源議題,不僅是核能,上述四件事很重要。

至於環境部正在規劃的資訊平臺,一位處理政策能源的官員受訪時說,現在能源資訊可以在臺電公司網站,或是環境部網站上看,現在是要建立一個平臺,要把所有的能源資訊整合起來,揭露包括能源議題、用電、能源來源,還有參與能源議題放入,而且這必須是一個有公信力、民衆可「互動式」的平臺。

進度方面,該位官員說,現在已經在封測階段,4月16日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有進行測試,委員們的建議中,認爲內容深度跟議題可以再擴充,希望涵蓋到使用供需、發電議題,再來是希望說,是有更爲「互動式」平易近人的平臺,所以正在增加用戶體驗跟互動調節中。

事實上,賴政府推出此一能源議題的資訊平臺,目的顯然是希望社會在「共同事實基礎上」進行能源討論。總體而言,臺灣真正能抉擇是否啓用「新核能」的關鍵年落在2030年,在此之前,賴政府希望透過此一平臺來進行社會溝通,在未來5年中逐步達成社會共識。

彭啓明過去在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公開表示,歐盟有一個叫「永續分類指南」,歐盟從來沒有把核能當成綠電,可以去投資核能是「永續分類指南」,但是有規定核廢料要處理好,而且是新的一代。

彭啓明表示,臺灣核一廠到核四廠,都不是符合這個標準,未來新的核能,好比外面常常聽到SMR(Small Modular Reactor)或核融合,現在看到很多新聞都說準備要蓋,但是要蓋成,是2029年或2030年以後,而且蓋好了依照習慣,還要看有無問題纔會再來使用。換言之,現階段不論是SMR或核融合的「新核能」技術,最快要可以評估使用的時間點,會落在2030年以後。

▼總統賴清德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圖/總統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