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揭秘 | 紙上談兵終覺淺?

文:時裝總監陳斯

時間倒回到今年1月初,那時候接到老闆曉冬總的“brief”:“今年6月份在上海的年度盛典上,咱時裝組要負責辦一場時裝秀。”微信還沒讀完,作爲平時就使命必達的我,嘴上憑直覺回答着“沒問題”,心裡卻打着鼓:“我們這些時裝編輯,雖然每天都以一頂十:對,咱在拍攝封面或時裝大片的時候經常是創意是製片是造型師是場務還是萬能工具人,但咱整個時裝組的編輯們卻從來沒從0開始辦過一場秀啊!”

答應老闆的時候,我腦子裡其實當時一片空白,

誰能聯想到上面這張圖呢?▐

時尚就是夢想照進現實的行業,這也是一直推動我們編輯多苦多累都在努力工作的動力,畢竟,誰不想自己的夢想成真呢?

後來的我們,真的是從“0”開始打造這一場秀,小到秀場後臺的一個衣服架子都需要去採購或者租賃;抑或是做一張彩排證件(因爲到彩排前一天,發現場地需要辦理統一證件才能入內彩排,於是迅速遠程跟美術總監遲遲設計了一款彩排工作證);跟秀導從零開始學習走秀;瞭解什麼叫作intro(原來是指編曲的前奏),還有什麼叫作環音;還有就是後臺插電要走電費需要算在預算裡,這些一切的一切;還有繼續彩排商量修改,這些一場秀需要具備的時間積累和細節修改,所有都拼湊在一起,才能叫作一場時裝秀(這裡我省略的是我們時裝編輯最擅長的視覺與造型,而在做這場秀之前,我們只做到了這些)。

對,沒錯,加上1位實習生Rong,“瘋狂時裝組”一共5個人:我,Lillian Liu、家漢、曉雪,我們還有1位編輯蒲安去增援了新媒體盛典物料籌備組(雖然在後來的2個月裡,我很後悔,但是想想新媒體同事們也不容易)。

啥也別說了!幹就完了。——這像是我們時裝組的風格,活來了!幹唄!

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在心裡默默嘀咕:雖然沒辦過秀,但咱從業以來看過多少國際時裝秀……不論何時呢,心理建設必須有,咱幹這份職業不就是因爲它永遠充滿着無限的未知與無限的可能嗎?

心裡縱使有萬般顧慮,每每到編輯們面前召開討論會的時候,咱也不能認慫,照例說着鼓勵的讓大家沸騰的話(其實你們不知道我的壓力,我也不想告訴你們,因爲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只要我們可以想得到並加以努力,就一定能做好)。

於是,在經過時裝組各位編輯們3次騰訊會議的討論後,在農曆新年的第一次大秀溝通大會會議上,我代表時裝組給曉冬總講述了這個激動人心的大秀五幕創意——“影、繡、瓷、潮、藝”,它們是我在會前的一個深夜裡敲打進ppt裡的文字,我從來沒有想過,就是這幾個字最後指引着我們的時裝大秀,同時這場大秀可以登上上海展覽中心的舞臺,就是這幾個字,在展現給領導們之後的未來的5個月裡,指引着我們瘋狂時裝team找到秀的方向與風格。

這5個字的大秀創意ppt

已經滿滿當當地存儲在我的電腦裡了▐

趕緊進行人員佈陣,我來負責整場秀的所有策劃方向——創意與視覺形象造型、對接導演、秀導、視頻音頻等等等等,做大家的“導航”;Lillian和家漢負責帶領時裝統籌與時裝助理們跟50個時裝品牌溝通選品,打造服裝造型,同時溝通模特、妝發、製片等等細節;曉雪負責對接非遺老師的作品溝通、方錦龍老師以及其他走秀相關演出藝人團隊的溝通(相當於我們team的藝人統籌);而至於我們的實習生Rong,也是被我cue得最多的,RongRongRong——負責盛典當天在門口發放90多個品牌嘉賓的證件、溝通部分非遺學生作品、會議紀要、修改ppt,哪裡需要去哪裡補齊,當然,在最後的倒數1個月裡,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哪裡需要哪裡補齊,在這裡還要感謝一下《時尚先生fine》的包志勇,在我們在上海工作的一週裡,給予時裝組最穩定的支持,與我們並肩作戰。

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曉冬總——信任並給予我們時裝組這樣一個好的機會,每次認真嚴謹地指導我們,使大秀的每一個細節都近乎完美。在這樣一個新的挑戰裡,編輯們都學會戰勝自己,並在工作中得到了鍛鍊與自我的肯定。

“影、繡、瓷、潮、藝”這短短的五個字,並不能代表對新中式設計的完美詮釋,卻代表了在時尚雜誌社工作了16年的我的一次昇華;代表了時裝組的編輯們對中國時尚的致敬。我們拿出最大的熱情呈現給業界呈現給上海,呈現給中國——什麼纔是萬象美好的新中式風尚秀。

文:資深時裝編輯LillianLiu

瘋狂的幾個月裡,從最開始的無數次初始會議,再到最後衝刺的1個月裡,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4天,這一場從“0”到“100”的視覺盛宴,完成之後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時裝組在毫無經驗可取的情況下,完成了大家的第一場辦秀初體驗。本次大秀集合了歌舞表演、樂器演奏、時裝走秀三部分內容,將秀場變成了三維一體式的體驗空間,讓runway不單單隻侷限在模特走秀上,把表演和服裝展示融爲一體,豐富視覺和感官。大家都開玩笑說:“辦完這場,我們真的可以承接央視春晚了!”

作爲第一幕——影的開場演出設計,

劉宇與舞團的《光火》爲整場秀奠定了“新”中式的基調▐

非遺五絃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老師

爲我們現場演繹《玄鳥》,

將第三幕——瓷,的東方韻味,演繹得淋漓盡致▐

李斯丹妮的《隱》未來感的電子曲風

帶動整個第五幕——藝的現場氛圍感拉滿,

最終在模特的全體亮相中爲整場大秀畫上了圓滿的句點▐

最難忘的是第一次帶裝彩排,我坐在臺下,清楚地看到模特是如何走隊形,氣勢磅礴的樣子讓我瞬間有了自豪感。雖然因爲服裝穿着錯誤,抑或是鞋子不好走臺階等等問題,導致幾位模特沒有來得及換裝上臺展示,但彩排結束後,我們迅速調整問題,總結綵排經驗,每一環都緊密相連,每一環的缺一不可,這也是我們最後能順利演出的關鍵所在。

左:第一次彩排,大家走去上海展覽中心

右:調整視頻後的最後一次彩排▐

精彩表演的背後,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臺上那25分鐘的走秀呈現,是我們整個team將近半年的規劃與付出。所以想對大家說,沒有什麼是一念之間就可以完成的,每一個成果的背後都有很多人爲之付出努力,願大家都能抱有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一切。

呼叫老闆,快來給我們加雞腿呀!哈哈哈哈哈~▐

大秀倒數3天前,大家一起深夜還在修改fitting▐

我認爲的新中式不是刻意地爲了打造新中式風格而裝扮成什麼樣子,而是不經意間流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一條裝飾着小葫蘆的手鍊、一件帶盤口的外套、一條帶刺繡紋樣的長裙等,每一件有着中式感覺的單品出現在或者搭配在日常造型裡,都是一種新中式的表達,因爲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雖然這將近一個月的秀前準備工作,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體驗了把“超長”待機的工作時長。每天2~3個會議的參加,每個人不同分工的協作,但是在大秀終於圓滿落幕的時候,還是想感嘆一句:“一切都值了!”

文:時裝編輯家漢

年初在接到領導通知,時裝組小夥伴要共同配合完成一場非遺時裝秀的時候,起初我是很激動的,因爲是人生第一次參與100套造型的大秀,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逐漸迷茫,一個有着豐富拍攝經驗和品牌資源的時裝編輯,操刀了無數封面和時裝故事的造型師,在面對這麼龐大的一個時裝秀的時候,卻無從下手。如何推進?如何篩選品牌?如何組建團隊?種種難題接踵而至。

漸漸地,時裝組小夥伴進行了多次的探討,從主題和創意的落地,再到服裝的篩選,逐漸清晰。直至大秀前都在團隊作戰,日日夜夜,點點滴滴,都在腦海。當真正操刀的那一刻,才知道之前的工作經驗只能輔助自己的勇氣,而所有的工作都是一項新的挑戰。選角、搭配、定妝、彩排,我們用堅定的意志築起了一道牆,各個部門的配合讓我們可以有序進行。有幸的是,所有團隊,包含製片、妝發、攝影、場務、裁縫等都是我們多年來共同進步的合作團隊,是他們的信任和鼓勵,讓我們遇強則強。

演出當天被挪到後臺的定妝照,

每一套look都是我們精挑細選,精雕細琢的結果▐

後臺看起來井然有序,

那都是彩排幾遍後纔得到的“看起來”毫不費力▐

每個名字背後彷彿都有一個故事▐

來自時裝組出品的精緻細節▐

大秀在即,我們的秀場後臺的佈置,服裝助理們的培訓以及穿衣工的輔助,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50多位穿衣工從最初的混亂局面再到最終的井然有序,都離不開團隊小夥伴的督促和引導。從第一次彩排有6套造型因爲穿着失誤沒有上臺,再到正式走秀時候的完美展現,都是所有工作人員多個日日夜夜訓練有素的成果。

精美的妝容與髮型▐

當秀場音樂響起那一刻,我們緊張,到秀場音樂停止,所有人歡呼、雀躍,終將是一場夢醒,一場酣暢淋漓的體驗感。

成功,原來如此不簡單。

文:時裝編輯曉雪

“天啊!我真的很難幹!”這是我職業生涯裡做的工種最多的一次了!我們的大秀分爲“影,繡,瓷,潮,藝”五大主題,“影”的部分被設定爲與傳統非遺相關,從前期溝通非遺老師們與時裝共創,有順利,有坎坷,有驚喜,也有被誤認爲我們是騙子,“救命!我還要證明我們是在認真地搞大秀”。在此也要特別感謝非遺剪紙傳承人楊鉞老師,非遺紙藝傘傳承人劉偉學老師,非遺絨花傳承人梅綺老師,老師們不僅守住傳承並不斷與時俱進的思想與我們不謀而合。再說說這次最緊張的工種:與表演嘉賓對接,現在回想前期對接物料,行程,溝通合同,接待彩排,這些相比盛典當天現場安排表演嘉賓的各種各就各位真是太easy了!跟導演組確定表演嘉賓後臺備場時間、臺口後,站在藝人休息室門口,手機緊緊握在手裡看着時間,生怕錯過一分一秒!當時只有我一個人,要Q四位藝人去兩個臺口,緊張時刻製片小姐姐挺身而出幫忙帶了兩位藝人。我們團隊真的每一個人都非常nice,全員竭盡全力地爲這次大秀保駕護航啊!當演出結束看到老闆在羣裡發“太太棒了!感謝時裝組” 當時心情就好比漂在海上終於上岸的喜悅,此番經歷也對自己刮目相看了!

雖然一直手機在跟大秀相關的各種藝人羣裡溝通着,

內心os:靜物大片拍攝纔是我們的“舒適圈”呀▐

文:時裝組實習生RONG

這次最難的是我們整個團隊幾乎都是第一次辦秀,從策劃到落地,很多事都是邊學邊做。雖然我主要負責協助大家,包括服裝、造型和視覺的協助,把五個完全不同的主題串聯起來,呈現出統一、有力的舞臺效果,其實很有挑戰。一開始光是圍繞各個板塊的服裝,就開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會議,ppt我也是改了又改,因爲大家都在不斷尋找最合適的表達方式,只希望呈現出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大秀效果。

我同時也負責溝通非遺造型服裝的一小部分,整個過程中很幸運能得到多位非遺老師的支持與幫助,他們願意借出作品、提供建議,讓我們有機會將傳統技藝呈現在當代舞臺上。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僞君子”這個系列作品。當時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它的那一刻,就覺得它太適合我們第四部分“潮”了。但作品當時正在西班牙的博物館展出,國際運輸的時效也很難確定。原本合作幾乎要擱淺,但在與老師反覆溝通後,他願意全力支持我們的活動,親自聯繫博物館協調快遞,最終作品在活動開始前兩天順利送達。它爲造型增添了不少亮點,也讓非遺文化在當代秀場上有了新的呈現。

非遺剪紙老師給我們大秀特別定製的剪紙造型▐

美麗的絨花角落▐

我心中的新中式,既是傳承,也是文化信仰與自信。它的興起讓更多人重新關注傳統藝術和手工藝,也激發了大家去學習、去理解那些逐漸被忽視的非遺技藝,實現真正的薪火相傳。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願意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文化認同,主動選擇並消費與新中式相關的設計與作品。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也開始將新中式與當代藝術融合,這種自覺的表達與探索,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雖然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很感謝團隊裡的哥哥姐姐們給了我足夠的空間和信任,讓我敢於嘗試、敢於解決問題。雖然也有一些不完美,但我真的學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團隊每個人的閃光點。

化妝髮型團隊的工作瞬間

穿衣工阿姨們

秀導郝好在做最後的講解,

待到上場前最後的調整

美麗的“換衣帳篷”

成了整個後臺的美麗風景線

最後的調試,馬上上場了,

最後一分鐘都不能浪費▐

這是在A臺口,其實秀場ABCD四個臺口都有我們每個編輯在做最後的調整,緊張到不能呼吸。

我在這裡也如週報般記錄了一下這場秀需要籌備的步驟:

這就是咱小組5人的工作量而且會不定期地在其他組員忙得四腳朝天的時候補充到每個環節,所以每個組員同進同退,完全知道大家的步驟和進度:

還有些細節可能遺忘在忙碌的回憶裡,那時候,我們幾乎24小時是“戰備”的狀態。

如果一定要說一句話作爲總結,那就是:在彩排時,看到模特們穿着我們精心準備的服裝、帶着精緻的妝容一步步走下舞臺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們真的做到了!也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然後心裡也忍不住悄悄想了一句:終於可以休息了,哈哈。

文:陳斯

時裝秀結束了,但是瘋狂的時裝組依然爲你準備了意猶未盡的視覺盛宴,那就是在7月刊即將發佈的時裝秀時裝大片,以及合作我們整場大秀的新中式中國設計師們的文字採訪。新生新勢,一直是我們希望打造的一個講述中國設計師設計的時裝專題。其實,在當時設計大秀的時候,我們就有秀場延伸這類的策劃,包括之後也會推出的新中式100問——設計師版,敬請期待。

被我稱作“沉浸式拍攝的”時裝編輯家漢,

此時此刻正在忙着幫你挑選最美的時裝大片▐

當然你懂的,我們這個瘋狂時裝組一直都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

下一次會更棒!

就在瘋狂大秀倒數10天的日子裡,迎來了Lillian Liu的生日,在生日的前一天,她在錄入50個模特和50個穿衣工阿姨的後臺二維碼(因爲盛典活動的安保系統需要手動確認)由於阿姨們的照片怎麼都通過不了,Lillian讓阿姨們拍了又拍,她一直手動確認,直到她凌晨生日的一刻。

一想到女兒就會開心大笑的資深時裝編輯Lillian▐

除了生日快樂,我們都是戰士,這些話都是一直在我們team中自我鼓勵的部分,我最想展示給你們的是:

我手機的這個瘋狂大秀羣裡給大家默默地祈禱的桌面:Actually, I can!

在做這一場秀的開始到現在,我一直認爲“我可以!”

我們也一直用行動告訴自己可以,親愛的讀者們,讓我們共勉!

新中式時裝秀2.0版,再見!

借用上次我們集團的口號:燃!就是集體主義!

感恩所有的領導們……

以及支持我們所有的幕後工作人員:

開場演曲目:《光火》

作詞:王天放@25hrsMusic黃越洋

作曲:王天放@25hrsMusic黃越洋

演唱:劉宇

舞團:INNG

琵琶演出曲目:《玄鳥》

作曲:馬久越

五絃琵琶獨奏:方錦龍:

閉場演出曲目:《隱》

作詞:AFA

作曲:AFA/顏沐宸 Ace

演唱:李斯丹妮

特邀走秀:趙佳麗、喻言、力丸、泰樂、紀煥博

模特公司:上海英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走秀模特:王康、丁永康、加央拉多、李俊龍、秦超凡、王鵬程、王梓賢、徐健東、徐宏偉、劉旭、蔣笑伊、付歡歡、李林姣、姜房磊、姚雪飛、王江月、陳宇、鄭西妮、徐嘉琦、曹曉蕾、張賀文、張瑜、左志琴、董薇、陳靜霞、戴嘉琦、陳悅、鄧雯婕、瞿成萌、範曉蔓、高楊子、桂佳晨、韓晨雨、李嘉文、徐椰婷、李紫菊、邊巴卓瑪、劉倩、李丹妮、袁蘋蘋、於汶君、張璨、趙禹菡、王易濛、阿斯娜·阿布力米提、李心怡、曾睦晰、李天洋、李宏揚、鄧諾亞、符靜雯

穿衣工:劉雅偉、王琴瑤、章文美、胡萍、宋宇文、俞九紅、胡桂香、沈五妹、潘林妹、吳惠秋、金玉姐、張克勤、陳偉華、劉華香、蔡曉雯、孫偉華、李有珍、柴惠琴、張建珍、黃善學、龍裕均、蔡子蓮、徐黎青、季何芳、朱根娣、霍榴英、俞萍萍、徐金妹、朱麗慧、章慧琳、楊玉梅、陳愛娣、王天鳳、湯文麗、劉玲娣、徐雲興、蔣慧芳、馬美英、夏武、汪婭君、戴金榮、賈愛琴、錢蘇平、季洪珍、丁惠芬、殷新妹、陸小勤、徐雲民、陸慧琴、徐蓓智

總製片:方亞芹

執行製片:周金玲、孟闖

製片助理:周康威

製片公司:方米米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

秀場監製:魏曉

秀場導演:郝好

秀場後臺統籌:唐婕

秀導團隊:丁佳妮、王書含、姚辰予、呂晟盛

秀導公司:上海威木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造型統籌:王鎔

執行造型:韓豐竹、孫穎、田淑明、何何谷、陳奇鴻

造型助理:趙晨烯、張佳欣、童舒揚、何穎、韓豐竹、周玲瓏、操澤慧、諶易、楊泰

裁縫:司建國、魏芬、杜小芳、劉秀龍、趙雲貴、何風、胡金雲,黃思平

平面攝影師:毛靈素

平面製片:薛冉

攝影助理:姚聰姚禮旺胡新明

攝影器材公司:上海贔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美術:朱星宇

美術助理:劉醇

道具人員:王曉凱、趙均強

妝發團隊:

化妝師:徐東豔、顏華、虞海燕、林思冷、楊凱、何晴晴、王瑞、嚴琳菲、趙安然、江燕婷、王圓圓、魏孟瑤、陳鋅窈、潘利紅、劉麗、潘歆存、嶽雪晴、劉心怡

髮型師:柯維濤、賈巖、張齊、李海鑫、朱國棟、王婷、陳蘋蘋、李純青、李鑫瑞、楊曉燕、詹淑梅、陳思思、蔡佳琦、張逸君、劉汝航、劉昌潁、文奧鳴、邱敬雪、王輝、李亞娟、曹方旭、李欣怡

場務團隊:

周康、羅川、陳遠坤、何潮、武飛、李鵬、李純卓、脫龍、劉亞飛、賈樂、韓雲輝、鄭瑞強

場務公司:上海璞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字體設計:麗平

品牌鳴謝:

ANNXU、阿牛阿呷、CASADEI、CAMPERLAB、CHENEY CHAN、Clarks、CPLUS、達彌、EMPTY BEHAVIOR、ESSERI SENZIENTI、FAYE FANG、FENG CHEN WANG、花木深、HENGDIWANG、ILI NODE、JUN YANG、KAZUO、KOFINAURA、LE FAME、LIWEN LIANG、LINGQI、MAISON SANS TIRE、MAGGIE WANG、MANOLO BLAHNIK、MARCOLIN、MAISON LUMIERE、MINGMA、MOLISM、NMTG、OINICIO、PRONOUNCE、PRIVATE POLICY 、ROGER VIVIER 、R.L.E、SARA WONG 、SANKUANZ、SENYIANTS、SHIATZY CHEN、SHUSHU /TONG、SISIO、EDITO、SIYUN HUANG、SO AM I、STUART WEITZMAN、SUSAN FANG、ST裝置、上官喆、山谷少年、THE OWNER、XHENXHEN、YANXUE、YAYI、ZHAOYI、ZITA TAN、六禮

特別鳴謝:

楊鉞(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偉學(非遺餘杭紙傘)、梅綺(揚州非遺絨花)、SHIYU ART STUDIO、陳頤萱、林綠倩、陳金妃、王子瑩、溫夢特、楊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