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處 文化滿城香——牡丹區以特色文化賦能全域旅遊發展紀實
在4月的牡丹區,萬畝牡丹競相綻放,魯錦織機的節奏與黃河的濤聲交織成一曲和諧的樂章。在大學科技園的非遺工坊內,麪塑傳承人李金城正以靈巧的雙手,將一朵牡丹定格爲永恆的藝術品;黃河生態廊道上,騎行愛好者穿梭於林蔭花海,用鏡頭捕捉“母親河畔的新畫卷”。
一朵牡丹激活“美麗經濟”
4月4日,在牡丹區綠美牡丹產業園的反季節牡丹種植基地內,花農們正忙碌於分揀和包裝牡丹鮮切花。大棚內的牡丹花開正豔,線上線下的訂單如潮水般涌來,產品供不應求。該園區佔地近200畝,擁有50餘座反季節催花大棚,每年可供應15萬盆反季節牡丹。如今,傳統牡丹產業已轉型爲“雲端經濟”,涵蓋短視頻教培、鮮切花冷鏈、牡丹籽油深加工等領域,產業園年銷售額突破300萬元。
以2025菏澤牡丹節會爲契機,牡丹區推出了18項特色文旅活動,涵蓋賞花、非遺、演藝、賽事等多個領域。其中,冠宇牡丹園打造的“國色芳華·錦繡冠宇”嘉年華,設置了漢服巡遊、影視明星助陣、非遺手造市集等活動,實現了從“賞花遊”到“全域體驗”的轉變。園區負責人表示:“國際品牌的入駐不僅填補了景區高品質消費的空白,還通過場景創新延長了遊客的停留時間,助力菏澤從‘一日賞花遊’轉向‘深度文化體驗遊’。”此外,園區作爲熱播劇《國色芳華》的菏澤區域獨家授權,還原劇中經典場景,推出漢唐迎賓禮、國風遊園會等互動活動,並輔以每日兩場音樂盛典,構建了“賞花+娛樂+美食”的全鏈條文旅生態。
牡丹區深挖“花價值”,建成全球最大的牡丹種質資源庫,培育出9大色系1308個品種。從單一種植到“賞花經濟+精深加工+文化創意”的全產業鏈發展,全區牡丹產業年產值達90億元,帶動10萬花農增收。
十指春風織就非遺畫卷
在菏澤魯錦文化展示體驗中心,牡丹區區級非遺項目紅英魯錦紡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鄧紅英坐在織布機上,向學生們介紹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魯錦織造技藝。魯錦俗稱“土布”或“粗布”,是山東特有的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所有工序均採用純手工工藝,織造工序複雜,工藝流程需經過72道工序,共1200多個花色品種。
牡丹區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省級非遺項目11項,市級非遺項目38項,區級非遺項目138項。近年來,牡丹區推進建設了牡丹傳說等12家非遺傳習所、牡丹區實驗小學等16家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匠工木雕文化等18家非遺工坊,匯聚了非遺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牡丹區被省文旅廳選爲全省4家“非遺在社區”試點工作單位之一,《牡丹區“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成爲全省入選的6家縣級案例之一。
在西城街道老城曹州景區,逛非遺展覽、賞文創產品、聆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講解、動手體驗非遺技藝等場景精彩紛呈。通過展示與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市民們可以親身體驗非遺的魅力。編印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堯的傳說》《牡丹傳說》《曹州麪人》等傳承書籍。
千里河道書寫生態新篇
沿着黃河大堤一路前行,各色綠植爭相吐蕊,嫩綠的新芽與相繼盛開的鮮花相映成趣,一幅岸固、河暢、景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爲沿黃百姓帶來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0年,牡丹區劉莊稚璜文化廣場入選第二批“山東黃河文化建設示範點”;2023年,牡丹區黃河國家風景道入選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典型段。
“文化+生態”的融合實踐催生了新業態。牡丹街道李洪周村帶動村民將原有房屋改造爲花間民宿,提升了村民參與鄉村旅遊的積極性,爲鄉村經濟注入了活力;吳店鎮憲榮刻瓷藝術中心積極教授200餘名周邊村民學習刻瓷技藝,帶動村民從事刻瓷行業,並定期開展傳承和研學活動,成爲中小學的“第二課堂”。高莊鎮驢聰聰親子農場構建了“農耕+研學+親子”模式,提供自然認知、農事體驗課程;七里河溼地公園聯動李榮海書法藝術館、奇珍牡丹藝術館、牡丹書畫院等,形成了“文化+生態”的打卡地標。
牡丹區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加強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目前,牡丹區共有A級旅遊景區8家,省級旅遊休閒街區、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各1處,省級景區化村莊2處,黃河國家風景道(山東)典型段1處,省市級旅遊新業態示範基地22處。進一步加強了文旅+VR等數字化新技術的融合,打造了“臨境山海經”VR沉浸全感劇場。黃堽鎮王莊村、高莊鎮呂集村被評爲省級景區化村莊,小留鎮劉莊村被評爲省級鄉村旅遊重點村。吳店鎮鵓鴿堂村獲批“山東省生態文化名村”稱號。
菏澤日報 記者 劉劍輝 通訊員 楚永珍 郭軒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