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朱䴉今年繁殖季結束 新一輪野化放飛穩步推進

7月17日,記者從沐川縣朱䴉繁育中心(以下簡稱“繁育中心”)獲悉,該中心2025年度朱䴉繁殖工作已告一段落。本繁殖季成功孵化幼鳥13只,目前中心朱䴉種羣總數穩定在80只。同時,今年9月計劃進行的新一輪野化放飛正在穩步推進中。

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之一,被譽爲“東方寶石”,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每年3月左右,朱䴉進入繁育期。

據繁育中心工作人員吳永中介紹,今年繁育策略有所調整,更側重於爲未來的野化放歸奠定基礎。人工孵化的雛鳥度過約40天育雛期、具備一定活動能力後,即被轉移至室外的隔離籠網中,而非傳統的室內籠舍。

“與往年不同,我們今年讓幼鳥更早進入‘準野化’環境。”吳永中解釋道。在隔離籠網中,工作人員主要訓練幼鳥自主採食能力。“我們精心挑選體型較小、無外傷的泥鰍投放入水池,讓幼鳥自己捕捉覓食,不再依賴人工投喂。後續將視情況逐步添加其他輔料。”他表示,現階段幼鳥主要進行採食訓練,由於當前其體能和飛行能力尚不足,需待羽毛豐滿、體重達標及達到亞成體狀態後,才能轉入下一步飛行和避險能力強化訓練。

隔離籠網緊鄰着繁育中心進行野化放飛訓練的大籠網。大籠網內,16只羽毛豐滿的朱䴉狀態十分活躍,它們是今年9月將回歸大自然的待放飛個體。“這批朱䴉經過近一年的系統野化訓練,包括在不同類型水域自主覓食、長距離飛行及環境適應力鍛鍊等,已具備野外生存的核心能力,計劃放飛至縣內合適的溼地環境。”沐川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劉川表示。

今年5月,沐川成功實施了西南地區首次朱䴉野化放飛,12只由繁育中心飼養的成年朱䴉成功迴歸自然。

近兩個月監測顯示,放飛個體活動範圍主要在放飛點10公里半徑內。“部分朱䴉表現出‘戀巢’行爲,常在中心周邊的大樹上棲息。”吳永中介紹,工作人員通過其佩戴的北斗追蹤器每日監控位置動態,並每隔兩天根據定位進行實地巡查,重點觀察其精神狀態、飛行能力和棲息地利用情況。

監測發現,野外食物資源仍是主要挑戰,對於需要幫助的個體,工作人員會隨時準備救助,並視情況少量補充食物,助其度過適應期。(川觀新聞記者 陳俊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