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 轉型金融追蹤報告:亞太地區正面臨日益加劇的氣候及投資風險
資料來源:MSCI ESG Research 和 MSCI Private Capital
MSCI 永續發展中心最新發布的《轉型金融追蹤報告》顯示,亞太地區正面臨日益加劇的氣候及投資風險。
最新一期報告指出,到2050年,在全球氣溫上升3°C的情景下,墨爾本、東京和上海等城市的平均極端高溫天數預計將增加多達31%。與此同時,在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等亞太地區主要市場,超過70%上市公司當前的排放路徑偏離2°C溫控目標。
儘管面臨嚴峻挑戰,報告也揭示氣候轉型方面的進展與機遇。聚焦轉型的氣候基金正在快速成長,自2018年以來,相關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激增近20倍,達到5,900億美元。同時,私募資本也日益聚焦於公用事業等高碳排行業,加速推動其脫碳轉型。
一、 高溫風險加劇: 到2050年,多個城市面臨極端高溫天數激增的挑戰
報告顯示,在與工業化前水準相比升溫3°C的情景下,到2025年,亞太地區部分城市的極端高溫天數的平均值預計將增加,這也預示氣候適應成本正持續攀升。
具體而言,澳洲墨爾本極端高溫天數(指溼球黑球溫度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WBGT”超過20°C的平均天數)預計將增加31%,日本東京增加9%,上海增加7%,印度新德里增加5%。
對投資者而言,該趨勢意味着他們不僅要管理與剝離高排放行業相關的轉型風險,還要應對極端天氣及氣候事件對財務和運營層面造成的直接衝擊。
二、 亞太區多數企業當前的排放路徑偏離2°C溫控目標
上市和未上市公司合計直接產生全球近三分之一(32%)的排放量。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當前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而全球平均升溫幅度爲2.7°C。能源、原材料和非必需消費品等行業的排放嚴重偏離1.5°C溫控目標,但通過轉型融資機會仍有改善潛力。
亞太地區上市公司的溫控現狀如下:
在新加坡,81%的上市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其中28%的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升溫超過3.2℃。
在香港,72%的上市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其中33%的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升溫超過3.2℃。
在中國,71%的上市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其中39%的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升溫超過3.2℃。
在日本,66%的上市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其中21%的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升溫超過3.2℃。
在澳洲,58%的上市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全球升溫超過2°C,其中27%的公司的排放路徑將導致升溫超過3.2℃。
三、 氣候基金:隨着轉型投資趨勢增強,氣候基金規模激增
2024年,轉型基金的資產規模成長20%,佔所有公募氣候基金近40%。這表明投資者日益認識到,要在現實世界中實現減排目標,需要爲支撐全球經濟卻難以減排的行業提供資金支持。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約七年時間裡,公募氣候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成長近20倍,達到5,900億美元。
私募氣候基金中37%的投資流向公用事業領域。這一高排放行業爲支援能源轉型提供重大機遇,相比之下,公募氣候基金中僅有10%的資金投向該領域。
公募氣候基金往往更傾向於投資推動低碳轉型的行業。公募氣候基金有20%的投資流向資訊科技行業,12%投向材料行業,這兩大行業對於低碳技術的規模化發展至關重要。相比之下,私募基金投向這兩個行業的資金佔比分別僅爲8%和3%。
不論氣候基金的註冊所在地點,它們的投資重心主要在美國。不過,大多數公募氣候基金成立於歐洲,而大多數私募氣候基金則成立於美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募氣候基金60%的投資投向美國上市公司或其他美國資產,25%投向歐洲上市公司,13%投向亞太地區。私募氣候基金的投資流向也與之類似,其中近65%的資產投向美國當地的投資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