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人事終於發聲:拒絕聘用中年人的三個理由,每個理由都扎心
前陣子約了個朋友小聚,選了家中餐館小酌幾杯。沒成想,席間做人力資源的小林一番酒後真言,聽得我差點捏碎手裡的酒杯。說實話,她那話一出口,我心裡頭噌地就竄起一股寒意。
小林當時按着太陽穴,苦笑着搖頭:“你是不知道,做人事這活兒,難啊。公司有規定,年紀大的不愛招,可年輕的又嫌沒經驗。這兩天,我剛拒了三個四十多歲、經驗老道的應聘者。說真的,我這心裡也不好受。”她頓了頓,眼神有點發飄,“可公司這現狀……唉。”
她先說的頭一個原因:中年人用工成本高,性價比讓人犯嘀咕。
小林說,公司又不是慈善機構,招一箇中年骨幹的工資,差不多能請倆年輕小夥了。她提起上個月面試的一位技術總監,簡歷看着確實亮眼,可開口要的薪資實在嚇人。公司本想讓一步,細聊才發現,他那核心技能還停留在五年前,“就像你買了臺高配電腦,結果只能玩個掃雷。”小林這話裡滿是無奈。
這就讓我想起朋友老張的事。他去年被“優化”後,信心滿滿去面試,自恃技術過硬,結果面試官一句“您對現在的容器化部署和自動化運維怎麼看”,把他問得當場卡殼。後來老張跟我訴苦,語氣裡全是絕望:“十年架構師,居然答不上來……我的本事,真就過時了?”
第二個原因是:中年人轉型難,學習的意願和能耐都讓人打問號。
小林把中年人比作“老房子裝修”,承重牆是結實,可真想改內部格局,難上加難。不少面試的,一聽說要學新技術,不是躲就是牴觸。有位技術專家甚至直懟:“你們那新工具,哪有我用慣的這套穩當?”小林嘆口氣:“本來想跟他辯兩句,可看他那固執勁兒,也只能算了。”
小林他們公司之前試過請一位傳統行業專家來負責數字化項目,結果呢?項目推進得慢悠悠,效率低得不行,最後黃了,團隊也散了。小林苦笑:“那感覺,就像請了位國畫大師來畫遊戲原畫。”
第三個原因:太穩定了,反倒難融入創新的環境。
小林壓低聲音說:“公司裡年輕團隊本來挺有活力,可一旦有中年人加入,氣氛往往就變得怪怪的。”她擔心中年人會因爲守舊,成了創新思維的絆腳石。
不過小林也說,事情也不是絕對的,偶爾也有意外。他們公司去年裁了位四十多歲的產品經理老陳,大家都以爲他就這麼消沉下去了,沒想到前些天行業峰會上,他竟成了臺上的嘉賓,展示的全是學了新技能後的成果。老陳這事兒,讓小林也忍不住反思:“我們以前的判斷,是不是太傲慢,也太偷懶了?”
這些話聽得我心裡七上八下。中年人找工作被拒,好像不只是簡單的年齡歧視,更多是企業在成本、創新和適應性上的顧慮。老陳的故事倒是撕開了層偏見,讓人忍不住琢磨:真正困住我們的,真的是年齡嗎?
作爲職場裡的一員,我想給中年人提幾點建議:
1. 本職工作之外的學習,不該是選答題,得是生存的必修課。別等失業危機找上門了,纔想起要提升自己。每天抽半小時,看看行業新動向,不用學得多精,至少得了解。別讓經驗成了唯一的本錢,它得靠新知識滋養,才能一直結果。
2. 調整心態,合理設定薪資預期。想要高薪?那就試着給公司證明你的價值,比如能縮短項目週期、能節省開拓市場的費用。把自己的經驗,變成老闆能看懂的“投資回報率”。
3. 主動打破“刻板印象”。面試的時候,別光說過去的成績,多說說對新工具的興趣,講講自己新做的嘗試,讓對方看到你心裡那股“好奇勁兒”。
老陳的故事,就像枚硬幣,一面是職場的殘酷現實,另一面是不服輸的熱情和堅持。不管被拒絕的理由多刺耳,總擋不住一顆想改變的心。
所以我也挺想在評論區聽聽大家的故事——有沒有被年齡“卡”住過?或者,見過哪些讓人佩服的“老陳式”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