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大白馬突然大漲!

近日,寧德時代成功登陸港股市場,一經上市便受到了各路投資者的熱烈追捧。尤其是其H股較A股一度呈現出超過10%+的溢價,展現出強勁的市場吸引力。

那麼如何看待寧德時代港股上市,以及港股當下的溢價?不少朋友對此也比較關注。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們就結合免費AI助理"問小巴"工具,來探一探,寧德時代大漲背後的因素。

以下爲概括內容(內容由"問小巴"整合輸出):

一、港股溢價現象的深層邏輯

1. 全球資產定價權的爭奪戰

港股國際機構佔比超過40%,其定價或更看重寧德時代海外市場的爆發力。這如同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時看重的全球化擴張潛力。

當寧德時代在德國工廠爬坡、美國技術授權模式推進時,外資或將其對標比亞迪港股30倍左右估值體系。

2. 稀缺性溢價的貨幣化

港股新能源標的池僅有寧王具備"全技術路線+全場景應用"的統治力。其神行電池配套極氪001、小米SU7等爆款車型,固態電池研發進度領先同行1-2年。

3. 現金奶牛特質顯性化

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達969.9億,是淨利潤的1.9倍。這種"賺1塊錢到手2塊"的現金流質量。而同行還在爲融資發愁。

二、解剖寧德時代的競爭優勢

1. 工程師文化的複利效應

傳承ATL時期"用數據說話"傳統,其研發費用達186億(佔營收5.14%),在磷酸錳鐵鋰、凝聚態電池等前沿領域專利數超LG新能源30%。

這就像伯克希爾旗下精密鑄件公司——用持續的技術迭代構建成本護城河,單wh利潤0.1元是二線廠商的3倍。

2. 產能軍備競賽的終局思維

通過LRS模式(技術授權+代運營)綁定10-20家車企,如同麥當勞通過特許經營擴張。

3035億貨幣資金趴在賬上,有息負債率僅17.52%,財務費用居然是-41億元(存款利息覆蓋借款成本後還有賺)。

3. 產業鏈話語權的貨幣化

應付賬款2085億印證對上游的強勢賬期管理,應收賬款僅601億顯示對下游的議價能力。

三、估值水位的安全邊際測算

芒格提醒:"任何超過20倍PE的成長股,都要用顯微鏡看其持續性"。 當前26.6倍PE的寧王H處於何種位置?

當前估值定位:寧德時代合理估值中樞在20-25倍,當前港股靜態26倍+/A股24.6倍處於區間上限。距離此前15倍低估時,尚有溢價。

巴菲特式估值思考:

按2025年預測淨利潤660億計算,若維持25倍PE=1.65萬億市值(A股)。但需滿足: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從35%→50%、儲能需求翻倍、技術代差保持3年以上。

風險警示:

若新能源車滲透率超50%後增速驟降,估值可能從成長股切換爲週期股;技術路線突變風險(如氫能源突破)。

四、小巴總結:

寧德時代當前估值就像"半杯水"——樂觀派看到:龍頭溢價+全球化潛力+技術儲備,當下估值不算太貴;謹慎派認爲:製造業終局PE難超20倍,要等極端情況(如行業虧損時寧德15倍PE)。

用巴菲特的話說:"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精確的錯誤"。現在屬於合理估值上限區間,但沒到"讓人流口水"的價格。寧德時代仍是"溼雪長坡"的優質標的,當前價位更宜觀察而非行動,靜待產業格局出清帶來的黃金坑機會。

PS:本文僅爲觀點分享,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