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泉寺中陽廣場提前60天全面封頂
本報訊(記者趙婷婷)昨日,由北京建工一建公司承建的萬泉寺中陽廣場項目提前60天實現全面結構封頂,爲明年底具備竣工驗收條件奠定了基礎。
萬泉寺中陽廣場項目地處麗澤金融商務區核心地段,是該地區輻射範圍內第一個自主開發、自主建設、自主經營的村集體產業項目。項目西鄰中國戲曲學院,南接金中都南路,東靠駱駝灣南路,緊鄰地鐵14號線與16號線,集辦公、商業、酒店等業態爲一體,是麗澤金融商務區的重要配套工程。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項目現場看到,3幢建築已經拔地而起,最高的一幢樓高近百米,地上共21層,地下還有4層。項目執行經理張成介紹,整個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5.65萬平方米,共3幢建築,建設內容包括商業用房、辦公樓、公寓樓及人防出入口等。
三幢建築中,三號樓採用了裝配式建造技術,不僅施工效率高、成本低,還顯著提升了工程質量。“我們提前將預製構件在工廠加工完成後運至現場進行組裝,就像‘搭積木’一樣,大幅減少了傳統施工中的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張成介紹,裝配式技術的應用不僅加快了施工進度,預製構件的精確度也遠高於現澆結構,使整體工程質量和抗震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項目所在的整個園區地勢較低,周邊還毗鄰河流,地下水位較高,地質條件複雜多變,因此整個地基的開挖過程猶如“開盲盒”般難以預測。爲了克服這些難題,項目團隊採用了“地連牆”施工技術,即在地下連續設置鋼筋混凝土牆體,彷彿在水中修建起一道“長城”,既有效隔絕了地下水的滲透,又爲後續主體結構提供了穩定的基礎支撐。爲充分降低滲水概率,項目團隊還優化了抗拔樁傳統防水節點,增加底板防水與樁頭防水結合層,實現“三重保護”,成功解決了樁頭鋼筋躥水的難題。
針對複雜的地質環境,技術人員運用了三維建模和數據分析等手段,精準優化施工方案,確保工程安全穩步推進。此外,項目還大量引入智能設備與綠色低碳技術。北青報記者看到,施工現場配備了智能化模板加工廠,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可對水電穿牆套管、弧形汽車坡道等異形模板毫米級精準加工,實現複雜節點混凝土成型優良等。“進入二次結構施工階段,我們還將引入機器人蔘與地面抹平、牆面裝修等環節。”張成說。
據介紹,該項目從“地連牆”進場施工至全面結構封頂僅用時426天,全面結構工期提前60天,提前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並已順利通過北京市建築(長城)結構優質工程兩次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