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不會倒下

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萬科,在節後第一天迎來的變化:

深圳地鐵工作進駐萬科了。

晚上九點多,萬科發佈了人事變動,涉及戰投、財務、法務等核心職能部門,以及北京、華東等區域公司。算是萬科成立41年最大規模的管理改革。

換血,自然是拯救萬科的開始。自此,國企萬科登場了。

根據消息,當天入駐的工作,不僅有高管團隊,還有中級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各級人員的深度參與,基本上說明一個事實:

萬科已被深圳國資全面接管。

2024年,萬科銷售同比下滑約23%。其中三季度報顯示集團有息負債合計3276.1億元,有息負債中,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1115.2億元,短期債務1168億。

截至報告期末,集團淨負債率爲66.2%,持有貨幣資金797.5億元。

在1月份發佈的業績預告中, 2024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虧損約450億,虧損的原因主要爲土地和存貨減值。

超出了市場預期。一系列數據和市場風聲,均顯示出萬科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和債務兌付壓力。

深圳地鐵作爲萬科的第一大股東,從財務投資者轉變爲全面接管者。根本原因就是要幫助萬科走出債務風波。

1月底的時候,萬科深陷債務風波,深圳國資負責人就公開強調:

有足夠的“子彈”支持萬科。

萬科是幸運的,因爲在過去幾年,大部分爆雷房企基本上都向地方政府求助過。但地方基本上都因爲責任不明、風險極高,甚至是履歷安全等原因擱置了地方房企的訴求。即便是後面的保交樓週期上,地方在房企的救助問題上,基本上也是“選擇性”的。

深圳地鐵作爲地方國資,捲入一家混改企業的債務風波,對“國資”的上級單位或者是現任主官,都是極具風險和代價的。能夠冒此風險下場,不僅僅是地方的擔當,更是萬科的白月光。

但是,拯救危局的代價,並不低。

隨着深圳地鐵對萬科開啓“手術”,“類體制”的管理體系也逐漸瓦解萬科的文化。萬科看似躲過了債務清算的驚濤,實則可能面臨的國資邏輯的牢籠。所謂的上岸的萬科,能否完成團隊磨合呢?還是新的內耗?

確定的事,那些被國資化的企業,可能面臨失去市場化的基因。

因此,短期內穩定局面無需質疑,但是否真正能做到藥到病除,還得打個問號。

我一直強調,只要地產銷售持續低迷,國內資產價值沒能進一步推高,國內任何一家開發商都無法自我修復資產負債表。

國企、央企、地方城投是一樣,深圳地鐵接手的萬科也一樣。因此,萬科的問題本質上不是誰來管理的問題,是整個地產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國資下場的好處,就是血槽變厚,有了輸血能力。只要萬科能挺到資產價值重新估值的一天,重新站起來毫無問題。

只是,這場號稱“市場化、法制化”的救援,還沒到最關鍵的時候。

真金白銀下場,纔是火力全開。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