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鏡、AI……體育課都這麼科幻了嗎——學校體育改革調研之二
新華社合肥5月8日電 題:魔鏡、AI……體育課都這麼科幻了嗎——學校體育改革調研之二 新華社記者周暢、李麗、許仕豪 提到體育課,你會想到什麼?跑步?跳遠? 但在安徽合肥許多中小學裡,魔鏡跳繩PK、AI動作指導……這看似科幻的場景已是體育課的日常。 近年來,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凸顯,體育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視,中考體育分值不斷提升。今春以來,各地全面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體育活動兩小時”“15分鐘大課間”等要求。但是,如何避免體育“應試化”?兩小時用哪些活動來填滿?學生“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怎麼破? “科幻”體育課,正是基層學校針對這些痛點的探索。
(小標題)魔鏡PK玩起來 運動“更有趣” 走進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的室內體育館,還以爲誤入了電遊館的跳舞機PK現場。 12面魔鏡被固定在牆上,每面魔鏡前學生4人一組,隊首學生根據屏幕上的指令,同時開始了跳繩大PK。 1分鐘比賽結束後,根據智能計數,現場決出“冠軍”,讓學生們大呼“過癮”“好玩”! “這樣上體育真有意思!”學生張福幸覺得,魔鏡PK跳繩像打遊戲通關,練習動作像玩跳舞機……“下課都不想走。” “魔鏡就像一個個助教,既能讓學生在‘人鏡互動’中感受樂趣,也能精準指導更多學生。”體育教師鄧淑秀說,這同時緩解了師資不足的難題。 從去年春季學期開始,合肥市包河區中小學在安徽省率先全面試點“每天一節體育課”。目前,“每天一節體育課”已在安徽全省落地。 “怎麼在有限的場地、師資條件下,讓‘每天一節體育課’開得起來是關鍵。”合肥市包河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張豔說,魔鏡等體育智能化設備有效解決了痛點。 四十八中濱湖校區還要求每週有兩節特色體育課,如魔鏡、足球、乒羽課等。校長張偉說,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運動樂趣,引導他們養成運動習慣。
(小標題)AI老師來加持 鍛鍊“更科學”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學的操場上,剛入職兩年的體育教師陳新遠一邊喊着口令,一邊看着手中的平板電腦,實時監測着學生的心率狀況。 “上課時每個學生佩戴智能手環,我們可以在平板上看到每個同學動作是否標準,還可以根據心率情況及時調整活動安排。”陳新遠介紹,傳統體育教學靠經驗,但新技術的應用可以讓體育課更科學、更安全。 無獨有偶。四十八中東校區的“智慧操場”上,8名學生穿着號碼衣整齊排列在起跑線上,系統攝像頭識別出每位學生的號碼信息後語音提示“請就位”。 體育教師李曉慧在教師平板電腦上點擊“起跑”按鈕後,系統開始計時,並全程通過AI攝像頭自動跟蹤記錄學生跑步軌跡。 “測試結束後,系統會自動生成報告,包括分段用時、達標率、個人排名等詳細數據。”她說,通過數據反饋直觀瞭解身體狀態和鍛鍊效果,讓科學鍛鍊不再是一句空話。 “每天一節體育課不僅要上,還要上好。”四十六中校長劉亮榮說,智慧體育課讓運動更加有的放矢,讓學生更高效地掌握運動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運動傷害。”
(小標題)揹着球拍去上學 學習“更快樂” 每天“體育活動兩小時”用什麼填滿?張偉擔心,“考什麼,練什麼”的枯燥鍛鍊模式,很容易讓孩子們喪失對體育的興趣。 爲此,合肥市四十八中濱湖校區充分利用挑高區域、樓棟間隔處等空間,增設簡易羽毛球架、乒乓球檯等,除了供特色體育課使用,也在課間15分鐘和課後成爲學生們的“必爭之地”。 “我一直喜歡羽毛球,但以前只能放假時跟爸爸打,現在在學校也能跟同學一起打,特別開心!”七年級的王涵璇正跟小夥伴打得不亦樂乎。羽毛球讓她對上學多了一份期待。 每天早上,張偉都在校門口和揹着各式球拍來上學的孩子們打招呼。他不無驕傲:“學生們都很喜歡我,因爲學校讓他們每天都有好玩的體育課上。” 讓學生跑起來,讓校園動起來,比賽是最好的“助推器”。 涵蓋24個項目比賽的合肥市“陽光體育運動”,合肥市校園足球聯賽,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黃山杯”乒乓球比賽…… 合肥市教育局學生事務管理中心負責人孫偉說,目前全市中小學已經形成班班賽、校校賽、區級賽、市級賽的“四級聯賽”體系,“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校園體育文化、體育明星”。 在四十六中,劉亮榮一直倡導以比賽激發運動熱情。“比如,同一年級兩個班同時上體育課時,我們鼓勵以比賽形式進行。” 該校初三體育特長生薑恩澤前不久參加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考試,取得安徽第一、全國第三的好成績。劉亮榮認爲,這證明合理運動可促進文化課學習,也堅定了他繼續發力學校體育的決心。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長陳雪梅說,學校體育改革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體育中考,而是爲了讓青少年“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 “中考只是手段,不可本末倒置。在義務教育階段引導孩子掌握一兩項體育技能,養成終身運動習慣更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