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隱藏版亮點公開!龍山寺藏西方人偶 青草茶功用一覽
▲舊名艋舺的萬華,是臺北市第一個開發的區域。(圖/記者彭懷玉攝)
記者彭懷玉/臺北報導
舊名艋舺的萬華,是臺北市第一個開發區域,同爲北部最早的商港之一,人潮聚集便需要倚靠神明祈求出入平安,於是形成當地的廟宇文化。《ETtoday新聞雲》實際走訪萬華兩大廟宇和青草巷,揭秘其中必看亮點。
▲「龍山寺」創立於清朝1738年,由福建泉州的移民所建。(圖/記者彭懷玉攝)
龍山寺說到萬華,許多人腦海中會浮現「龍山寺」,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創立於清朝1738年,最初由福建泉州的移民所建,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以及月下老人、華佗仙師、文昌帝君等神明,一共有三殿。
▲▼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提醒:拍攝神明需側拍,以示尊重);「荷蘭人扛香爐」是龍山寺隱藏版亮點。(圖/記者彭懷玉攝)
龍山寺熬過颱風、地震,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未受重大損壞,透過信衆的募捐和政府維護,歷經三次重建纔有現在的樣貌。其中,少數眼尖的人會發現,香壇旁的雕塑不是龍或其他亞洲元素,竟是「西方面孔的人偶」,導覽員解釋,清朝移民過來臺灣的執政者,因民族主義興起,氣憤荷蘭人曾統治過我們,便想出以「荷蘭人扛香爐」作爲懲罰,如今成爲龍山寺令人莞爾的隱藏版亮點。
▲▼精雕細琢的藻井、雕刻、彩繪裝飾都極爲精美;月下老人前絡繹不絕的信衆。(圖/記者彭懷玉攝)
導覽員表示,從建築規模,可以看出龍山寺的重要性,擡頭一看,精雕細琢的藻井,在清朝建立時沒有用任何膠水和釘子,十分考驗匠師的功力。寺內的雕刻、彩繪、木雕等裝飾都極爲精美,尤其是廟門上的大雕與各式神像,值得細細觀賞。
▲▼西昌街224巷中,更聚集10多家藥草店,販賣各式藥草包。(圖/記者彭懷玉攝)
青草巷夏日炎炎,來一杯青草茶消暑!位於龍山寺附近的西昌街上,飄散一股濃濃的青草香味,就知道到了聞名海外的青草巷。尤其在224巷中,更聚集10多家藥草店,販賣各式藥草包,可以帶回家煮或是隨手買上一杯。據說艋舺開墾之初,當時流行疾病相當多,但是有證照的中醫卻極少,青草藥店就成爲民間診療的主要機構。
其中,在地矗立50年的「安安青草店」,除了清熱解毒的青草茶、苦茶,還有養顏美容的洛神花茶,以及冬瓜茶、魚腥草茶、石蓮花原汁等各式品項,青草茶口味濃醇不甜膩,一口下肚瞬間降溫。
▲在地矗立50年的「安安青草店」,除了清熱解毒的青草茶、苦茶,還有養顏美容的洛神花茶。(圖/記者彭懷玉攝)
許多人對藥草功用不了解,青草巷知名店家「老濟安」的第三代傳人王柏諺分享,青草茶主要是解毒和降火氣,苦茶則走肝的解毒;咸豐草能幫腸胃解熱;仙草主要在降腦壓,但仙草凍是否有同樣效果就要看濃度。薄荷則能幫皮膚散熱,魚腥草味道強,主攻肺部保養,專攻咳嗽。
▲▼「老濟安」的第三代傳人王柏諺無私分享青草茶功效;體驗製作臺式香料紅酒包。(圖/記者彭懷玉攝)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肆虐期間,清冠一號幾乎人手一包,王柏諺說,其藥材6成是青草,有薄荷幫助發汗、紫蘇抗病毒,主要緩解肺部和呼吸道,老中藥鋪的配方基本上大同小異。而「老濟安」除了有客製化保養茶飲,跟隨節氣也推出臺式香料紅酒包、端午香包等應景手作體驗,並舉辦各式中式藥草講座,將這近一甲子的古老智慧流傳下去。
▲來到長沙公園前的小十字路口,會看到紅瓦屋頂的「福德宮」。(圖/記者彭懷玉攝)
艋舺福德宮走過艋舺青山宮,來到長沙公園前的小十字路口,會看到紅瓦屋頂的「福德宮」,雖說廟宇很迷你,知名度也不如龍山寺,卻是艋舺第一座土地公廟,是當地人求財必拜的香火熱點,別錯過左下角的虎爺公,是招財關鍵。
▲▼艋舺福德宮是萬華第一座土地公廟,是當地人求財必拜的香火熱點。(圖/記者彭懷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