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訪華前印度恢復發放旅遊簽證 陸媒:限制多陸客仍觀望

莫迪訪華前印度恢復對華髮放旅遊簽證,陸媒:陸客心動後發現限制多。(示意圖:達志影像)

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總理莫迪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訪問中國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外界預期,在此背景下,印度重新調整對華關係或將形成制衡美國的關鍵因素。而莫迪最近一次訪華還是在2018年4月。

兩週前的7月23日,印度政府宣佈,自7月24日起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遊簽證。據大陸央視網報導,這是自2020年印度暫停向中國公民簽發旅遊簽證後,時隔5年首次恢復。另外,此前印度對中國公民赴印商務簽證施加的限制,近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鬆。

據澎湃新聞報導,然而,與5年前相比,如今的簽證辦理流程明顯更爲複雜:所需的存款證明金額由原來的1萬元提高至10萬元(人民幣,下同),而此前可自助申請的電子簽證(e-Visa)通道至今尚未恢復。此外,申請人需親自前往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印度簽證申請中心提交材料,簽證費用約爲628元(含服務費)。

7月底和8月初,通過前後兩次探訪上海的印度簽證申請中心,澎湃新聞發現,前來辦理簽證業務的多爲商務人士,而旅遊簽證的申請者屈指可數。多名有意前往印度的中國遊客告訴澎湃新聞,繁瑣的申請流程和相對較高的簽證費用,讓他們目前仍處於觀望狀態。

在深圳某製造公司從事品牌營銷的羅瑢告訴澎湃新聞,他想去的地方包括孟買和新德里等城市。「當然還有恆河,因爲它在印度教中象徵着生命的起源。」羅先生還表示,雖然印度在國際上是最被看好的經濟體之一,但大陸國內輿論對印度有比較嚴重的刻板印象。「我覺得這種認知蠻矛盾的,想親自去看看。不過申請資料都還沒填完,需要填的東西特別麻煩。」

在現場提交旅遊簽證材料的方琪告訴澎湃新聞,她和同事此行的目的是與印度合作方洽談業務。方琪所在的公司在印度市場深耕超過20年,自從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她和同事還沒機會前往印度。「都是印度人過來跟我們談生意。雖然這次用的是旅遊籤,但我覺得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自己先來試試。如果沒問題,其他同事也要過來申請。」

方琪坦言,即便是旅遊簽證,辦理過程也「十分麻煩」。辦理當天,現場工作人員告知她需要補充一份無犯罪證明的公證材料。「之前仲介提醒我,我還不信邪。疫情結束後,印度的商務簽證能在一個月內完成辦理已經算很不錯了,甚至有的人還被拒籤。」當天跑空的方琪抱怨道。

印度駐華大使館官方網站7月23日發佈公告稱,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申請旅遊簽證到訪印度,申請者需先在指定網站在線填寫簽證申請表並打印,在簽證受理中心BLS website進行預約後由本人持護照、簽證申請表及其他相關文件前往相應管轄區的印度簽證申請中心提交申請。

曾於2019年前往印度旅遊的沈明表示,他在印度宣佈恢復旅遊簽證申請的當天(7月24日)便前往北京的印度簽證中心。讓他感到驚訝的是,現場工作人員似乎並不清楚操作流程。窗口人員告訴他,他們尚未收到使館的正式通知,執行層面仍未準備好。

7月28日,上海印度簽證中心的工作人員同樣向澎湃新聞表示,由於大使館仍未提供明確指示,目前中心並不受理旅遊簽證提交的材料,只能等進一步通知。此外,是否出籤、出籤時間仍無法保證。

8月1日,澎湃新聞在第二次探訪時得知,該中心已從7月31日開始正式受理旅遊簽證的材料,戶籍地爲江浙滬地區或工作單位在上述地區的中國公民可以在網上預約後,攜帶材料線下辦理。

「今天大概有2到3個人提交了旅遊簽證的材料,但我們不能保證材料審覈可以成功。」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簽證,他們均無法保證成功出籤的具體日期。

「我覺得印度大使館過於倉促地宣佈消息,簽證中心並未同步跟進。」沈明回憶起2019年申請電子旅遊簽證時的經歷,認爲目前的申請流程不僅更加複雜,而且也並不透明。

「當時只需在印度政府官網上傳護照和照片,填寫基本信息即可,大概一週內就能拿到簽證,不需要提交紙質材料。現在的紙質簽證需要提交銀行流水、存款證明和單位證明,還得上交護照原件,對普通遊客而言的確增加了不少門檻。辦理無犯罪證明就要幾百塊錢公證費,而且需要押上自己的護照,假設我那段時間碰巧要用護照的話,那就太不方便了。」沈明說。

澎湃新聞在查詢簽證所需的資料清單時發現,中國公民需提交無犯罪證明公證書的原件以及複印件,並且提供1萬元人民幣至少凍結3個月的銀行存款證明(或近3個月不低於10萬元的銀行流水證明)。如果是在職人士申請者,則需要提交由任職公司蓋章的公司營業執照複印件以及由僱主出具的英文證明信(或中英雙語證明信)。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熱議的「100萬元存款要求」系由翻譯誤差造成(數字分隔符1,00,000被誤譯爲1,000,000)。

並非所有國家的公民都需要應對如此繁雜的申請流程。近年來,印度政府面向芬蘭、日本、緬甸、印尼、紐西蘭、盧森堡、柬埔寨、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韓國以及寮國推出爲期一年的旅遊落地簽證,入境目的只能是觀光、探親、訪友等活動。持旅遊簽證入境的申請人不得在印度從事其他活動,只能通過新德里、孟買及加爾各答機場的移民官員簽發單次簽證授予單次入境的權限,最多在印度停留30天。

沈明告訴澎湃新聞,哪怕印度目前處於不適宜旅遊的雨季,他也想馬上出發。「我已經等太久了。我非常喜歡印度,也希望他們能對中國遊客更加友善與公平。我認爲印度起碼應該儘快恢復電子簽證,簡化流程,提高透明度。現在這種模糊、繁瑣的操作,會讓許多原本有興趣的遊客望而卻步。即使兩國關係出現波動,也不應由普通遊客來承擔成本。現在印度人申請中國簽證並沒有類似限制,而中國公民赴印卻面臨諸多障礙,確實讓人失望。」

在印度宣佈恢復對華旅遊簽證後,多家中國在線旅遊平臺上與印度相關的搜索量快速增長。澎湃新聞7月23日曾報導稱,去哪兒指數數據顯示,去哪兒平臺上以印度德里爲目的地的機票搜索量瞬時增長,最高時達10倍以上。其中,香港至印度德里的機票搜索量最高,平均含稅價格在862元。然而近期價格已經猛漲,平均在1800元左右。

《金融時報》此前報導稱,2020年之後,以新冠疫情暴發和中印邊境衝突爲理由,印度對中國企業實施了「亞洲最嚴格的限制措施」,包括嚴格限制對華簽證發放和中國投資。

中印曾全面取消雙邊航班並暫停大部分簽證服務,但中國政府於2022年率先恢復印度留學生簽證申請,後續逐步開放商務和旅遊簽證。2025年1月至6月期間,中方共向印度簽發了約8.5萬份簽證。印度雖開放了商務和學生簽證,但旅遊簽證卻遲遲未能重啓。根據印度旅遊部2019年的數據,當年赴印中國遊客超30萬人次,而訪華的印度遊客則達86.9萬人次左右。2023年,訪印的中國遊客數量大幅銳減至3萬餘人次。

疫情之前,來自北京的張先生主營印度當地的電話卡和包車服務,「當時在國內可以排到前二」。然而,正當他準備帶團時卻發生了新冠疫情。「我是70後,這個年紀不好找工作,這一躺平,就躺了5年。」張先生告訴澎湃新聞。

在印度宣佈放開旅遊簽證後,張先生正嘗試聯繫原來的印度合作方,「包車和火車票業務還得跟他們合作」。在張先生的微信羣裡,不少曾經到訪印度的中國遊客十分活躍地討論簽證事宜。「不過,真正來諮詢的人不到5個人,印度目前正值炎熱的雨季,不適合旅遊,大家都在觀望。」

總部位於德里的旅行社Ghum India Ghum(Roam India Roam)的創始人薩夫吉特·桑克里特(Sarvjeet Sankrit)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印度入境旅遊業在新冠疫情後正經歷艱難時期,另一個市場的開放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他還表示,在簽證禁令實施之前,他看到「很多中國遊客」到訪了德里。在他看來,印度解除(旅遊簽證)限制「對車主、導遊和酒店老闆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每個人都能獲得更多生意」。

新德里電視臺報導稱,中國遊客青睞的旅遊目的地主要包括德里、孟買、阿格拉(泰姬陵)、菩提伽耶和齋浦爾。報導預計,簽證放開後,2025年至2026年印度將迎來超過20萬中國遊客,每位遊客人均消費15萬盧比(摺合人民幣12252元)。

根據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印度共擁有44處世界遺產。新德里電視臺報導稱,在旅遊簽證暫停前,中國遊客在外國遊客中佔比不大,但「意義重大」。「他們帶來了多樣化的旅行偏好,並以融合精神深度與城市體驗而聞名。」

2019年,來自北京的沈明開始在新加坡求學,住在新加坡三大歷史街區之一的「小印度」附近。作爲著名的印度族羣聚集地,「小印度」社區濃郁的印度文化氛圍、街頭瀰漫的香料氣味以及林立的印度教寺廟羣給他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真正的印度究竟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沈明的腦海裡。

帶着疑問,沈明申請了電子簽證後從香港入境印度,花了3周時間遊覽了德里、孟買和齋普爾等大城市,順道去了印度南部幾個城市。他坦言,印度讓他印象最深的其實不在於景點,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火車站和市場,沈明遇到了很多主動找他聊天的印度民衆。「他們對中國人很感興趣,也很友好。」沈明回憶道,一些印度人甚至會用中文說「你好」和「謝謝」。

一些熱情的印度民衆也給沈明留下了溫暖的回憶。「有一次打車時,司機知道我是外國人後很熱情,告訴我哪些區域安全,哪些地方要避免前往。還有一次我在車站迷路,一個當地人毫不猶豫地帶我走過去。這些經歷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印度人的熱情與善意。」

張先生認爲,印度旅遊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其文化多元性。走在印度街頭,不同膚色、穿着不同服飾的人幾乎隨處可見,一些場景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很難在國內城市感受到。「想象一下,我們能在北京或上海看到穿着少數民族服飾的人走在街上嗎?這就是印度旅遊所帶來的樂趣。有一次我在印度看到兩個人並排騎着單車,舉着一個空轎子,這種場面讓我特別震撼。」張先生說道。

位於德里的諮詢師普拉迪普·K向CNN表示,印度的最新舉措「是件好事」,「印度和中國人民將有更多的互動」。「但一紙外交文書真能改變觀念、拉近民心?這個問題恐怕誰都說不準。」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家棟去年12月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相對於中印這兩個亞洲大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兩國間的人文交流水平「遠遠落後」,這導致雙方對彼此的理解出現「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張家棟指出,「這個問題需要更頻繁的人文交流來緩解。」

沈明表示,自己更喜歡印度南方地區和部分小城市,比如喀拉拉邦和果阿邦,「那裡節奏慢,生活感強,騙子也少很多」。在他看來,德里、孟買的新城區雖然現代化程度很高,但老城區與其形成鮮明對比,差距之大令人震驚。黃昏時分,身處印度北部偏遠地區的車站會讓沈明感到不安,有時甚至會產生「危機四伏」的感覺。

今年6月,美國國務院持續對在印居住或旅行的美國公民維持二級旅行警示(「提高警惕」級別),提醒民衆因犯罪活動及恐怖主義威脅需「加強防範」。川普政府還特別建議女性遊客應避免單獨出行,在旅遊景點及公共場所需保持高度警覺。

警示文件指出:「鑑於印度犯罪及恐怖主義風險,請加強防範。部分地區風險等級更高。印度境內存在暴力犯罪與恐怖襲擊事件,其中強姦案增速居各類犯罪之首。旅遊景點等場所可能發生包括性侵在內的暴力案件。」該警示於6月16日經例行評估後重新發布,同步更新了出入境要求細則。

自2022年起,印度持續位列美國二級警示(「提高警惕」級別)。美方曾於2022年3月28日、7月25日及10月5日多次發佈類似警告,2023至2024年間持續重申這一風險評級。

至於飲食方面,沈明對咖喱、飛餅這類印度傳統食品青睞有加。「在印度,我記得有時候5塊錢人民幣就能吃上一頓飯,性價比非常高。不過,很多路邊攤的衛生條件堪憂,尤其是飲用水來源令人不安,我寧願餓肚子也不敢冒險。」

印度旅遊公司India Someday Travels聯合創始人哈什·索納瓦拉在該公司網站也發出了類似提醒,表示外國遊客在印度保持健康的秘訣是,「飲用瓶裝水、選擇衛生餐館並勤洗手,尤其要避免食用路邊攤售賣的冰塊」。他還提醒,遊客應隨身攜帶急救包併購買旅行保險。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家,對一些真正喜歡印度和印度文化或者手頭並不充裕的遊客而言,去印度遊玩的體驗一般會特別好。大部分人都會玩得很盡興,也會選擇再去一次。我帶了很多團,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對印度之旅感到非常失望,認爲那邊的環境確實髒亂差。」張先生說。

8月1日,澎湃新聞再度探訪印度簽證中心時正值颱風「竹節草」影響結束後的第二天,前來辦理業務的人顯然有所增加,且多爲商務人士。

澎湃新聞注意到,簽證中心的面積總共不到30平方米,共設有3個業務辦理窗口。當天下午,約有15至20人正在等候辦理簽證,接近一半的申請者會被工作人員告知需要重新修改或補充資料。

從事機械行業的徐先生系首次辦理印度商務簽證,爲了保險起見,他特意找了一家簽證中介公司。中心工作人員告訴他,約有10份材料需要重新修改,如銀行流水以及爲期3個月的10萬元凍結存款。「無所謂了。我從去過的同事那裡知道手續特別麻煩,其實我個人也沒那麼想去。」徐先生告訴澎湃新聞。

林先生所在的醫療器械公司在印度有固定業務,他跟另一位同事趕在8月1日下午辦理簽證,目前「進展順利」。儘管已經進入到繳費環節,林先生卻並不樂觀,認爲能不能拿到簽證還要等通知,「反正結果無非就是Yes和No」。

從業多年的林先生對商務簽證的申請難度早有耳聞,他也曾認爲,申請商務籤「沒多大意義」。然而,今年的情況已出現變化,在大陸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的情況下,公司決定「去印度試試看」。「還是得過去開拓市場,我聽說有1到2個同行今年拿到了商務簽證。」

根據攜程簽證平臺數據,今年以來,前往印度的商務簽證量同比實現63%的增長。在此之前,2019年赴印度的旅遊籤和商務籤同比均有正增長。

與其他申請者不同,機械行業從業者張先生申請的是工作簽證,目的是幫印度客戶調試一批設備。當天下午,張先生被告知需要重新修改材料。「麻煩倒也還好,主要是材料很多。公司計劃派出20多名技術人員,但能派去一半估計已經算不錯了。」張先生表示,他們之所以沒考慮讓印度客戶派人來華,原因是「印度人很難學會」。

《金融時報》去年6月的一則報導指出,數千名中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難以獲取印度簽證,這一審批瓶頸導致印度「製造大國」的戰略面臨潛在障礙。「對電子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術人才流動已經停滯。」印度移動與電子協會主席潘卡吉·莫欣德魯表示,過去兩三年間,數千名中國公民的商務和工作簽證申請被拒,更多人則因「擔心被拒」而放棄申請。

報導指出,印度跨國製造商大多依賴中國工程師進行設備安裝和生產線運營,卻受制於印度對華的簽證緊縮政策。「現行審批流程令人痛苦,製造不確定性,阻礙了我們提升規模與附加值的願景。」莫欣德魯坦言,「就連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國籍員工也頻遭拒籤。受影響的不僅是中企,還有在印建廠的美國、英國、中國臺灣、日本和印度本土企業。」

爲了解決上述問題,印度政府2024年推出新的在線門戶網站,旨在簡化對該國生產掛鉤獎勵計劃(PLI)至關重要的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流程,包括從事機械安裝、維修和工人培訓的技術人員。《印度時報》報導稱,此舉旨在迴應業界對專家簽證申請延遲的擔憂,加快在電信、白色家電、紡織和製藥等PLI行業工作的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發放。

《環球時報》報導稱,伴隨着印度對華旅遊簽證放開,印度商界也傳來新消息。印度《商業旗幟報》7月25日報導稱,據印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對更多中國公司與印度公司建立合資企業在印開展業務持開放態度,特別是在電子製造領域。該消息人士表示,「在電子行業,60%的製造產能在中國,因此印必須對華開展某種形式的合作。」

印度時隔5年重新向中國公民發放旅遊簽證,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歡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我們注意到這一積極舉措,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願同印方保持溝通與協商,不斷提升兩國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

實際上,中印高層的密集接觸爲此番旅遊簽證的恢復奠定了基調。去年10月,中印兩國領導人在喀山金磚峰會期間實現會晤,雙方就推進雙邊關係達成了共識。今年1月,印度和中國同意恢復直飛商業航班後,中國於今年3月取消了對印度公民的旅遊簽證限制,並在6月重啓印度香客赴中國西藏自治區「聖山聖湖」(岡仁波齊峰、瑪旁雍錯湖)的朝聖。

7月14日至16日,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訪華並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理事會會議。印度外交部發表聲明稱,蘇傑生在北京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展開會晤。雙方「注意到雙方在穩定和重建關係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優先開展以人民爲中心的合作」。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印度斯坦時報》等印媒8月6日報導稱,莫迪時隔7年多將於8月31日再次訪問中國。報導特別提到,莫迪此訪,正值美國總統川普對印度加徵高額關稅、針對印度採購俄羅斯石油持續施壓之際。一度被稱作美國「好朋友」的印度,8月27日起將面臨高達50%的關稅。

位於新德里的智庫「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外交政策負責人哈什·V·潘特向CNN表示,中印關係「正在逐步實現正常化」。「雙方都在進行某種重新調整。但這也反映出印度在應對中國方面面臨着獨特的挑戰。」潘特表示,儘管緊張局勢持續存在,但印度在經濟上仍然依賴中國,並在明確劃定紅線的同時看到了「建立經濟夥伴關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