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接盤俠”

中國儒意(00136)做了一筆奇怪的交易。

7月22日,中國儒意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公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上海儒意星辰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買方”)、上海萬達網絡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賣方”)及快錢金融服務(上海)有限公司(目標公司,以下簡稱“快錢”)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據此,買方有條件同意受讓而賣方有條件同意轉讓目標公司30%股權,現金代價爲人民幣2.4億元,分三期支付。完成後,中國儒意將成爲快錢單一最大股東。

公告發布當天,中國儒意股價略微放量上漲1.84%,顯示出投資者對這一交易看法不一。但在持續購買萬達旗下資產方面,中國儒意已經不是首次成爲萬達“接盤俠”。

難言協同

作爲國內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之一,快錢早在2011年就首批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業務涵蓋支付清算、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等。

但在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中,快錢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雖然在市場中排名第四,但銀聯商務(26.63%)、支付寶(20.70%)、騰訊金融(18.31%)三巨頭就佔據了近七成的市場份額,而且市場集中度還在進一步提升。對快錢這樣的中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來說,本來就不多的市場空間,當下又面臨着抖音支付、京東支付和美團支付這些新入局者的擠壓。

在C端市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合計佔據近九成份額,快錢等中小支付機構只能聚焦B端場景,如爲中小企業提供智能收單、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等,試圖在細分領域覓得生存空間。但2024以來,行業監管趨嚴下,中小支付機構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央行上海市分行2025年7月7日發佈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2024年,快錢曾因違反清算管理、賬戶管理等多項規定,被央行處以625萬元罰款。同時,爲維持牌照運營,快錢這樣的中小公司需持續投入合規技術改造(如接入反洗錢系統),進一步推高了公司運營成本。

中國儒意公告稱,收購事項能促使集團的業務拓展至第三方支付及金融科技領域,預期將有助於集團的長遠增長及發展。

以快錢的資質和市場份額而言,中國儒意2.4億元的入股價格還算便宜,但業務協同性上來看並非很好。

中國儒意的主營業務包括影視製作、流媒體平臺(如南瓜電影)及線上遊戲等。快錢的支付服務固然可以與中國儒意旗下的流媒體、遊戲業務及萬達影城線下場景結合,拓展支付應用場景,但這種協同對雙方的核心業務並無本質上的改變。

長遠來看,中國儒意也可利用快錢的金融科技能力,探索文娛產業的金融增值服務,如會員支付金融化、IP衍生品支付解決方案等,但市場上已經存在衆多類似服務,其很難有規模化效應。

資本騰挪

考慮到中國儒意實控人柯利明的資本運作背景,此次中國儒意入股快錢也許是其另一次資本騰挪。

早在2014年,柯利明就運作儒意影業被中技控股收購的方式登陸A股。此後在中技控股退市摘牌之前的2020年,由恆大和騰訊(00700)合資的恆騰網絡,宣佈以72億港元全資收購儒意影業。2021年,恆大集團清倉了恆騰網絡,柯利明替代許家印成爲了恆騰網絡的實控人。2021年12月,恆騰網絡發佈公告,正式改名爲中國儒意。

如果說上述財技不夠性感,儒意影業參與制作的《第二十條》《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熊出沒·逆轉時空》《我的阿勒泰》等,足以顯示出柯利明影遊互動的眼光。

快錢原屬萬達集團金融板塊,是萬達集團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重要佈局。2014年底,萬達以3.15億美元收購快錢公司68.7%股權。2017年,萬達實現對快錢全資控股。

考慮到此前萬達集團將萬達電影(002793)轉讓給中國儒意的資本操作,此次快錢交易應該是雙方友好合作的一次延續。

而當下資本市場表現強勁,尤其是港股市場,恆生指數自年初累計上漲超21%,7月23日盤中創階段新高25519.65點,恆生科技指數上半年漲19.71%。

在此背景下,柯利明以低價獲得快錢30%股份,恐怕不僅僅是在意快錢與中國儒意的業務協同,而是在資本市場有更多的想法。而無論是中國恆大(03333)背後的許家印、騰訊背後的馬化騰、萬達背後的王健林,柯利明與國內富豪榜頂流乃至首富們的交集,入股快錢總不會是賺“快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