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衍生公司免縫神經修復產品獲批,6款在研產品蓄勢待發

當外科醫生修復組織時,目前只能選擇機械解決方案,包括可能造成二次損傷的縫線和吻合器,或是與組織結合不牢且可能被人體排斥的補片和粘合劑。

近日,由麻省理工學院孵化的公司 Tissium 爲外科醫生提供了一種基於 MIT 首創生物聚合物技術的新方案。這種柔性生物相容性聚合物能貼合周圍組織,經藍光激活後即可完成組織修復。

“我們的目標是讓這項技術成爲固定修復的新標準,”Tissium 的聯合創始人 Maria Pereira 表示。這位通過 MIT 葡萄牙項目攻讀博士學位時就開始研究聚合物的科學家解釋道:“幾個世紀以來外科醫生都在使用具有侵入性的縫線、吻合器或固定釘。我們正試圖幫助醫生以更溫和的方式修復組織。”

今年 6 月,Tissium 迎來重大里程碑:其無創免縫合外周神經修復方案獲得美國 FDA 的 De Novo 上市授權。這項認證既證明了該技術平臺的創新性,也使這家 MIT 衍生企業的首款產品得以商業化。獲批前的臨牀研究顯示,該技術能幫助患者無痛恢復受傷手指/腳趾的完全屈伸功能。

Tissium 的聚合物適用於從神經到心血管、腹壁等多種組織類型。公司正積極將這一可編程平臺拓展至更多領域。

“我們堅信此次獲批只是開始,”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Christophe Bancel 強調,“這關鍵一步來之不易,但我們知道只要突破首個應用,公司就將開啓新階段。現在我們要證明該技術在其他適應症中的價值,造福更多患者。”

在聯合創立 Tissium 多年前,Jeff Karp 曾是 MIT 學院 Robert Langer 教授實驗室的博士後,致力於開發可生物降解的光固化彈性材料以滿足多種臨牀需求。畢業後,Karp 成爲哈佛-MIT 健康科學與技術項目的客座教授,同時兼任哈佛醫學院及布萊根婦女醫院教職。2008年,Pereira 通過 MIT 葡萄牙項目的資助以訪問博士生身份加入 Karp 實驗室,通過調整聚合物厚度與疏水性優化材料在溼潤組織中的粘附性能。

“Maria 將這套聚合物平臺轉化爲可用於多醫學領域的固定修復平臺,”Karp回憶道,“波士頓兒童醫院心臟外科醫生 Pedro del Nido 曾向我們指出新生兒心臟缺損這一重大臨牀難題。由於缺乏合適解決方案,這成爲Maria主導的首批應用方向之一。”

Pereira 與團隊隨後證實,該生物聚合物可安全封堵大鼠和豬的心臟缺損且無出血併發症。2012 年,製藥行業資深人士 Bancel 在劍橋訪問期間結識 Karp、Pereira 和 Langer,經過數月與外科醫生的深入交流後決定加入。

“我訪談了 15 位不同領域外科醫生面臨的挑戰,”Bancel 表示,“意識到這項技術若能應用將解決大量臨牀難題。所有醫生都對材料可能帶來的變革感到振奮。”

通過與 MIT 技術許可辦公室合作,團隊完成了生物聚合物技術的實驗室轉化,包含 Karp 在 Langer 實驗室的原創專利。Pereira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前往巴黎,並於 2013 年聯合 Pereira、Bancel、Karp、Langer 等創立 Tissium。

“MIT 與哈佛的創新生態是成功核心,”Pereira 強調,“我們始終致力於解決對患者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從心血管領域起步後,很快意識到目標是建立組織修復與固定的新標準。”

獲得技術授權後,Tissium 仍需解決規模化生產難題。創始團隊與專業聚合物合成公司合作,開發出 3D 打印神經包裹套管的方法。

“我們很快認識到產品是聚合物與配套器械的組合,”Bancel 解釋,“關鍵在於外科醫生的使用方式。必須爲不同術式設計專屬配套方案。”

這項創新技術恰逢其時。近期一項關於神經縫合修復的薈萃分析顯示,僅 54% 患者術後獲得顯著功能恢復。Tissium 的柔性聚合物技術通過無創方式重建神經連接,在 12 例臨牀試驗中,所有完成隨訪的患者術後 12 個月均實現傷指完全屈伸且無疼痛報告。

“現行標準療法存在明顯缺陷,”Pereira 指出,“縫合導致的創傷、張力及錯位等問題,從感覺功能到運動能力全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目前,Tissium 已有6 款在研產品,包括一項正在進行中的疝氣修復臨牀試驗,以及即將啓動的心血管應用試驗。

“我們早期就預感到,如果這項技術能在某一領域奏效,那麼在其他領域也大概率適用,”Bancel 表示。

該公司還相信其 3D 打印生產工藝將更易於規模化擴展。“這不僅可廣泛應用於醫學組織固定領域,我們還能利用 3D 打印技術,基於同一聚合物平臺製造各類可植入醫療器械,”Karp 解釋道,“我們的聚合物具有可編程特性,可調控降解速率和機械性能,這將爲開發具備新功能的醫療器械開闢突破性可能。”

如今,Tissium 團隊正積極邀請醫療界人士參與合作,共同探索該平臺提升現有治療標準的潛力。

https://news.mit.edu/2025/ushering-new-era-suture-free-tissue-reconstruction-better-healing-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