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當廣告!中職洋將命名千奇百怪 從泡麵到保健品都有

中職歷年洋將超過千人,過去職棒球團爲洋將取中文名字曾傷透腦筋。一般來說,最常見到的是參考英文名字的音譯名,但也有特別設計的名字,甚至結合行銷策略,將洋將名字當成宣傳品牌與商品的工具,形成一股特殊的命名文化。

阿Q年輕時曾效力於統一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4/05/13 邱勤庭攝影)

最早開啓這股風潮的是統一獅隊。1992年,中職剛邁入第三年,爲了推廣旗下產品「阿Q桶面」,球團特別將一位洋投命名爲「阿Q」,成爲中職史上第一位商品名的洋將。阿Q之後,統一還陸續推出了「滿漢」、「波卡」、「百威」、「聖麥格」等,以泡麪、洋芋片、啤酒、冰淇淋命名。三商虎隊也積極跟進,出現「巧福」、「全家福」、「拿坡里」、「巧克力」等名稱,當時甚至推出「巧福勝投吃牛肉麪享折扣」的促銷活動,成功創造話題。

來源:民生報-05-職棒新聞(1993/03/11)

兄弟象隊雖多采音譯命名,但也曾偶有「神來一筆」,如1999年有名爲Guillermo Mercedes Reynoso的選手,乾脆命名爲「朋馳」;時報鷹與興農牛則在命名上毫不保守,鷹隊出現過汽車品牌「愛快」與啤酒名「美樂」、「美樂黑」,興農牛則將自家農藥與保健品系列搬上球場,「勇壯」、「安收多」、「神真水」、「楓康」、「新楓康」、「魚貝精」、「鐵布衫」、「黑金光」等洋將名字充滿鄉土與產品氣息,讓球迷又笑又搖頭。

中信鯨隊在1998年洋將名清一色帶有「力」字,如馬力安、山力哥、歐力士、羅偉力、力特羅,野手則有泰甘力、卡亞力、雷蒙力、拉飛力等,展現球團希望打出強力棒球的企圖心,命名風格也頗具霸氣。臺灣大聯盟也不遑多讓,除了有名牀品牌的「席夢斯」,藥酒廣告的「福氣」、「小馬哥」,還有在地化又好記的「魯蛋」、「文雄」、「樂翻天」、「李麥克」、「大卡斯」、「山洪」、「阿健」、「十分錢」等,個個難忘。

到了兩聯盟合併後,第一金剛隊要推銷信用卡,洋將名字直接叫「由你卡」,La new熊隊想賣鞋,洋將被叫爲「足勇」、「足猛」,球迷罵到爆,董事長劉保佑趕緊下令洋將全換回原名。 但從La new熊隊之後,中職各隊幫洋將取名「反璞歸真」,至今幾乎都用音譯、以發音相近的中文爲名,洋將的名字不再成爲笑話。

這段獨特歷史留下許多球迷難忘的記憶,不僅成爲球場趣談,回首那段「名字也能打廣告」的歲月,依舊令人莞爾。

▲統一獅 x 報時光首度聯名推出《獅吼臺南棒球訂製書》,募資限定抽球員簽名球!